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立新时期文化复兴之基本内涵,在坚持振兴、创新和突破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复兴、传统文化与文化利益和西方文化与文化复兴等问题。上述问题是文化复兴战略中文化要素的对比研究,是历史性、时代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3.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在经历了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初创和繁荣期后,因遭到来自理性选择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批评而走向衰落.它被指责为片面、保守、僵化,低估了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作用,不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等.然而自80年代中期起,由于发达工业社会文化因素的上升以及非西方国家多元文化模式的凸显,理性选择理论陷入窘境,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衰落,政治文化理论重又获得生机并走向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探索研究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终极源头,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征、优长、不足或弊端以及中西方文化之差异,并且从现代新儒家的立场出发,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己任,提出了复兴和重建中国文化的路向、途径和方法.对唐君毅新儒学文化观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它是一种力量,一种承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力量。它是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全部要义的钥匙。它更是一个引擎,一个驱动"中国号"动车组滚滚向前、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引擎。横空出世,莽昆仑。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化的困境是,拆迁和建设已经转移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在场,就像摩西领着以色列入渡海迁移一样,这种空间的巨大转移其实也令人们来到一个文化的不毛之地。那些无边无际的小区,为什么被人们讥为“鬼城”,我以为倒还不仅仅是房子空着,就是那些人满为患的社区,文化也非常贫乏。文化并非一群老年人在傍晚跳跳健身舞。看看鲁迅的《社戏》、老舍的《茶馆》,与今日的社区相比,你就可知当代文化生活贫乏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而文化却被边缘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新概念“中国梦”,也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其中包括文化复兴之梦.鉴于文化的重要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大国文化强权以及中国文化产业自身的问题,在创新中寻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文化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能动作用,如果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那么该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张家口市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但现在面临继续衰落的危险。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张家口文化复兴,进而推动整个张家口的复兴,是每一个张家口人的心愿与责任。  相似文献   

9.
金融海啸的发生使人们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新自由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质疑,有识之士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又好义快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经历了“缘起-成熟-衰落-复兴”的过程,当下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要考虑尊重历史,以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依托及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复兴”论自提出至今经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它反映了几代学人对复兴传统文化所进行的艰难探索.李长之的文化复兴论以儒学为本体,着重探讨文化复兴所涉及的人生观问题以及对待中西文化冲突的心态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始终贯穿着的一个信念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李长之对整个民族性格的期待,也是复兴民族文化应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佛教文化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密教文化的复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初日本政府要求来华"反哺"密宗的企图,在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民族文化复兴运动中直接剌激了密教文化的复兴,渊源于唐朝密宗的日本密教被引进中国,并在1920年代形成热潮.稍后九世班禅到达内地,积极推动了藏传密教的迅速传播,并在1930年代逐渐取代日密的影响而成为密教文化复兴的主流.近现代中国密教文化的复兴之路虽充满曲折,仍彰显出民族文化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概念宽泛而复杂,可以泛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特征、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等等,并随时代的变迁而演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当下,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在文化建设、道德范畴等方面发展滞后,人与人之间多以经济为价值衡量标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责任旁落,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缺失,值得国人反思并考问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邹薇 《现代企业教育》2008,(24):132-133
12世纪拜占廷文化复兴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这一时期的拜占廷学者不仅研究古典著作,抑在写作中以其为典范,显示出拜占廷文化的优越感。这一时期的文化复兴运动受到拜占廷皇室的重视和推动,在拜占廷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复兴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的著作者周艳红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源泉和基本动力。书中梳理中国文化的主干内容和主体脉络,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资源生成、现状审视、价值分析和战略实施,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流露出时不我待的时代紧迫感和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性,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世纪.文化的复兴需要文化大师、旗手,张岱年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张岱年先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师"作用,可用八个字来概括:"立志"、"争鸣"、"发现"、"发明",即立志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振兴,争鸣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前景,发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内涵,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断开发资源以及财富持续增长是现代化的发展观念所追求的目标,乡土文化是内卷文化,它的特点有精细化以及边际效益递减,正因如此,它被进化论当作是即将消亡文化。中国现代史证明,不断扩张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片面城市化会造成农村文化衰败,也会导致社会认同危机越来越严重。因此,就要树立内卷以及进化相统一的发展观,要意识到对于农村的文化复兴来说,传统的乡土文化十分重要。传统乡土文化中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新农村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义在于使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重建,从而在当代文化的环境中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形成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我们要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德育教育,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英国抒情诗人托马斯·格雷是西方凯尔特复兴运动中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名诗《巴德》翔实地描述了威尔士最后一个巴德在民族危亡之际所留下的文化印记。该诗不仅凸显了巴德作为文化传承者和先知的重要角色,还利用凯尔特诗歌独有的韵律和特殊的印刷版式最大限度地模仿了古凯尔特口传文化表演的现场感和即时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的过程在可见的将来是不会转向的。中国人以高呼“我们胜利了!”的热情来主办西方文化的、同时又是被全球化了的节日——奥运会,从这种变化了节日感(可简称为“变节”)中也可见文化走向之一斑。我用四个衡量文化生命力的标准——传承的团体、相应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独特话语的活力——来衡量,真的会有中国文化复兴的趋向吗?我很怀疑。即便看到一些表面的传统再现,它是真的还是利益集团的操纵所为?儒家与道家的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李冠杰  成丽芳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102-103,113
20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而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出现了文化传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不平衡现象。中国五千年根基的传统文化亦在这场大潮中面临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化全球化潮流引起的问题,以及中国在这场潮流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来探索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