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亚丽 《家长》2009,(5):6-7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孩子通常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我想做的事家长不让我做。”“在决定有关我的事时,父母从不听我的意见,他们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在学习上已经努力了,可父母还是不满意。”“父母从不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经常训斥我,甚至还打我。”“与父母在一起,我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我感到在家中不自由。”  相似文献   

2.
四、期望父母莫把“开饭”当“开庭”晓民(初二男生14岁):我对父母的期望只有一个——别再把“开饭”当“开庭”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晚上我们家开饭的时间,就变成了父母对我“开庭审讯”的专用时间。这几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白天父母上班我上学,晚饭后又是父母给我规定的温习功课的时间。所以,晚饭时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与父母交流的时间。交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那一番对我学习、与同学交往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讯式”的询问。稍有不如他们意的地方,轻则给我上起“思想政治课”,大讲特讲一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之…  相似文献   

3.
吴万紫 《小读者》2010,(12):21-21
有人问孔子怎么孝顺父母。孔子反问:“你是怎么孝顺的呢?”来人回答:“我把我赚的钱分一半给父母。”孔子问:“你把你赚的钱分一半给父母.是不是保证父母一日三餐有吃的呢?”来人说:“是。”  相似文献   

4.
美国孩子讲话做事的神态、口吻,与大人一样,跟他们讲话,像是对着一个小大人。孩子常常对父母说:“你伤了我的感情。”“我非常生气。”“我不会这样做,因为……”“你们为什么会……?”“我觉得……”他们称呼父母,有时用名字,如约翰、玛丽亚、彼得等等。在与美国家庭的交往中,我发现美国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有关素质与能力都相当关注。那么美国父母是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素质的呢?  相似文献   

5.
通知书变啦     
展示了人物的超常举动——“父亲坚持要把我送上车”、“当晚,母亲为我整理衣物,我的书包里塞满了各种好吃的东西”——父母在知道“我”学习成绩不佳的情况下,仍然对“我”循循善诱。父母给“我”红包不是超常举动,是为超常举动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6.
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照顾我,我却从未帮父母做过事,我好想为父母也来一次“服务”。  相似文献   

7.
朱莉  木制墙 《家庭教育》2009,(10):32-33
经常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问我:“张老师,你认为什么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的回答是:“健康、快乐。”也就是说,父母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健康不健康,快乐不快乐?”  相似文献   

8.
父母本来应是孩子最愿意倾诉衷肠的对象,可现实情况远非如此。最近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愿意向父母说心里话的中小学生人数有下降的趋势,因子女与父母说不上话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相当突出。一个自称“痛苦、绝望的女中学生”来信表示,她“想离开这个家”。她说,我的家对我来说像一所“监狱”,而父亲则是我的“克星”,“如果我考试考得不好,父母就一  相似文献   

9.
忏悔     
从小,父母就认定了我是一个乖乖女,我也一直沿着这条路走着。我对着每一个人微笑,和他们说“好”说“再见”,然后在转身之际我总能听到他们对我父母说: “这个女孩真乖!”此时我的父母便会变得非常美丽,仿佛年轻了好几岁,不知不觉中笑意也爬上了我的脸庞,不是因为听到了称赞,而是因为我的父母在自豪、在高兴, 所以我也在笑。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日子我在市中心买了一套新房子,而父母依然住在城郊的老宅子里。我每天都很忙,不但要做好公司的事情,还要经营自己的服装店。我没有时间娱乐,也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有时打电话给父母,没说几句就挂电话。“没时间”成了我与父母日渐疏远的借口。住进新房后,我特意把父母接来小住了几天。父母很有成就感,说我为他们在老家的亲戚邻居面前“长了脸”。可父母一到城里,就总  相似文献   

11.
爱与快乐     
记得北京市曾对3000名中学生进行民意测验,测验显示:23.99%的青少年“爱父母”,6.6%的青少年“害怕父母”,13.13%的青少年“讨厌父母”,56.28%的青少年“痛恨父母”。这一数据实在令人震惊,让人痛心。我是多么地希望多年以后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再做类似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的应该是100%的青少年爱父母。下面,我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在学生心灵上留下的烙印我想应该是永远、永远的。  相似文献   

12.
爱与快乐     
记得北京市曾对3000名中学生进行民意测验,测验显示:23.99%的青少年“爱父母”,6.6%的青少年“害怕父母”,13.13%的青少年“讨厌父母”,56.28%的青少年“痛恨父母”。这一数据实在令人震惊,让人痛心。我是多么地希望多年以后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再做类似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的应该是100%的青少年爱父母。下面,我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在学生心灵上留下的烙印我想应该是永远、永远的。  相似文献   

13.
“让实小天天是感恩节,让学生都怀感恩心。”山东省文登市实验小学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同一缕春风吹遍了校园……感恩系列一:父母辛苦知多少,我爱父母有多少在“父母辛苦知多少,我爱父母有多少”主题中队会上,队员们围绕“为什么要感恩父母”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家一起回忆生病时,遇到困难、烦恼时,父母  相似文献   

14.
有问有答     
我该怎样管教蛮横的儿子? 我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气愤:孩子现在很不尊重父母,甚至已经到了打骂父母的地步。比如,有一次我给他打了洗脚水,按理说他应该说句“谢谢”吧,但是他什么表示也没有。我问他:“你为啥不谢我?”他说:“我就不谢你,怎么着吧!”我说:“你咋不尊重父母?!”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就不读书了。”“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妈妈整天唠叨,快把我逼疯了,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但又不能不学,我快要崩溃了。”这是很多孩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我儿子不会说我是“祸害”,我更不会说我的父母是“祸害”,从小父母给我的环境就很轻松,对于我的成长,从来都没有过拔苗助长,我觉得我的父母很伟大。后来我有了亚旗,我对他的教育也不是传统的那种方法。我和亚旗虽然是父子,但更像是朋友,是兄弟。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江苏如东读者张娴珍来信:我喜欢“家教信箱”,它能提供有困难的父母一些客观的处理方法。“父母茶座”也很好看,让我了解不同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并常想若是自己会怎么做。我女儿3岁了,我也有许多教养上的问题,能不能随时请教你们?能不能在“父母茶座”上请大家来帮我解  相似文献   

18.
父母是幼儿最信得过的人,所以他们一旦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就自然而然地想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同情和支持。比如说,幼儿园的孩子们有时在父母面前说:“老师不喜欢我。”“我无论怎么举手,老师也不叫我回答。”“张老师不公平。”“李老师太偏心。”大一点的孩子有时还说某老师没本事,等等。对于诸如  相似文献   

19.
棕树情     
在我出生的第二天,父母在老屋后栽种了一棵小棕树。孩提的我根本不知父母植树的用老何在,只是常常看看那伴我生长的小棕树,摸摸那青青的叶,墩墩的干。长大了,我才明白:父母植树不仅是为美化家园,而且是用“拟人”的手法望我成材。孩提的我却有负于父母的厚望。5岁的那年秋天,我和几位伙伴在墙脚下煮“毛毛饭”。那“秋天里的一把火”使老屋浓烟滚滚,多亏解放军叔叔及时赶来才得以扑灭。两年后,父母整修好房屋,而不久后的第二场大火烧得更惨,父母哭天喊地。除了酿成这两次大的祸害,我还耍一些“小聪明”。为了证明我扯猪革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卓有成效,家长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不”字。1.不炫耀学历。现代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作为孩子家长的父母的学历越来越高。父母不要特意在教师面前显示和炫耀自己的高学历,如“我是医学硕士”、“我是留美博士”。据笔者2001年7月~8月对80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抽样调查发现,97%的教师都喜欢与“同等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样的父母“容易沟通”,而不喜欢与“高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些父母与“低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相比,“更难相处”。可见,父母的高学历会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