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学》中有一处议论:“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人之立志”的议论不符合上文所叙述的关于蜀之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且与全文的论题也不符。先说议论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符。故事谈到蜀之鄙二僧都有一个去南海  相似文献   

2.
学习《为学》,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蜀之鄙二僧欲去南海的故事。结果怎样呢?贫僧至而富僧未至,这样的结果很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贫僧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取决于他的自信心和主观努力;富僧之所以多年欲至南海而未成,因为他一味等待物质条件的完备。  相似文献   

3.
学习《为学》,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蜀之鄙二僧欲去南海的故事,结果怎样呢?贫僧至而富僧未能至,这样的结果很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贫僧之所以能至南海,取决于他的自信心和主观努力;富僧之所以多年欲至南海而未至,因为他一味等待物质条件的足够。这两者蕴含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这说明主观因素是事物成功的关键,客观因素只能算事物成功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4.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高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时的说一句话.课本对"越国以鄙远"作了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这五个字包含了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现象:"鄙"和"远"都是词类活用.其中,"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鄙"释为"边邑",原本是名词(学生在初中就已学过"蜀之鄙有二僧"),注释说"这里用作动词",即"鄙"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认识当无异议.但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作一般动词,也可以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鄙"在这里肯定不是作一般动词.那么,它到底是意动还是使动呢?对此,注释并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5.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相似文献   

6.
2005年全国10多套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到的常见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出自中学语文课本。现依据试题,结合中学课文逐题加以例析,希望广大同学能够明白高考试题的材料尽管取自课外,但知识点多在课内,高考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能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湖北卷)A李超,字魁吾,v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字故,易·制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答案:A。此处的“鄙”应解释为“偏僻、边远的地方”,《为学》中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  相似文献   

7.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见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教参译为“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此解乍一看易为人们所接受,但通读《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由该文一、三段摘编而成)后,笔者认为此译文对“僧”的理解欠妥,因而对全句的解释也不准。首先,“僧”的所指范围与作者本意相谬。彭氏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借蜀鄙二僧  相似文献   

8.
正自己捐了10年的压岁钱和零花钱总计16 000多元,又发倡议书筹钱。"公城小学图书室"开始装修,价值7万多元的优秀图书让乡村校园书香四溢。湖南民院附小11岁男孩曹正阳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给山区孩子建个小小图书室,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有好书读。(摘自2013年11月27日《长沙晚报》)想起蜀之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的故事:富僧不能至南海而贫者至,且只靠一瓶一钵,体现的是任何困难也无法阻挡前行的意志。小男孩曹正阳建设山区图  相似文献   

9.
【决胜真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的确,世界真奇妙,世上的事情千万般,再难的事情总有人跃跃欲试,而果然就能做出许多来;再容易的事情,也有人把它视为畏途,真就裹足不前。这正如前人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请以“难与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石钟山记》有句:“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这个“寺僧”,大致指清代重建的报慈禅林的僧人;与彭端淑《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的“僧”,词义相同。一般都作“和尚”解释,这与佛家规矩不合。据说,“方丈”才可称“和尚”;“知  相似文献   

11.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12.
郝芳 《现代语文》2013,(8):62-63
"文以意胜",作文的立意问题是已被老师们反复议论的热点话题。但怎样才能做到针对现实,放开学生思维,既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又能不偏颇,有条理,笔者认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授之以渔",还需仔细探讨。第一,要针对实际问题。不能总采用某些应试作文中的寓言材料与温情小故事。"取法乎上,得乎中也",虽然这些小材料也间接地针对社会现象或某些人性,但毕竟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材料的积累.2008年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写作考点"发展等级"的第二点要求是"丰富",具体要求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分",第四点要求是"有创新",具体要求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而学生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读报、看电视的机会少,平时头脑空空,作文资料库储蓄甚少,临场作文哪来"下锅之米",只能搜肠刮肚,以致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呆板无味,虚假矫情.  相似文献   

14.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有了明确的中心思想,构思、选材才有凭据,否则"言愈多而理愈乱"。作文要"道人之所未道,道人之所不能道",这说明作文不但要立意,而且要立与众不同的意,即立意要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撰写纪要时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认清文种嬗变之"源",二是重视材料本身之"纪",三是突出内容精简之"要",四是注意相近文种之"忌",五是辨析横向比较之"特"。  相似文献   

16.
〔精讲要点〕1、懂得“难”“易”是可以转化的道理;2、了解本文中一些单音词同现代汉语双音词的对应关系。〔预习指导〕1、查工具书,给生字、多音字注音,释义;2、读课本注释,将“蜀之鄙有二僧”至“富者有惭色”译成现代文。3、找出作者的主要论点,(在本课原话下面画杠),并说说作者  相似文献   

17.
目前,语文课“讲风”依在。“课文分析式”教学依然有不小的市场。如何实现从“讲风”到“学风”的转变,把“教校”真正变成“学校”?如何让语文课走出“课文分析”的泥潭?“语境下的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困境。请听杨振兴老师以《蜀鄙之僧》教学为载体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8.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学生了。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抓住这个"意",动不动就跑题,不知害  相似文献   

19.
<正>不管是盛行的"新材料作文",还是当下新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从而让学生在作文时感到"不陌生"、"有话说"。二者在方向上是一致的,都非常明确地要求同学从过去那种死背作文材料的模式中走出来,学生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必须关注生活,思考人生。作文课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要富有生活气息,要诱发学生对生活的联想,激起学生要表现生活的写作冲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四册《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有一句话:“人们,你们究竟各各站在哪一边呢?”《初中节节练》(武汉出版社)把它归人反问修辞格,对吗?反问辞格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其二,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意思。请看例句:①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上面两例都用了反问辞格,具有上述两个特性。例①是肯定反问表否定之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不相干。例②是否定反问表肯定之意:人之立志,应胜于蜀鄙之僧啊。而“人们,你们究竟各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