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2.
对<诗经·郑风·将仲子>一文做了具体研究,针对<郑风>诸诗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仲子>等诗不是"淫"诗,而是男女戏谑之诗.  相似文献   

3.
儒家解释<诗经>注重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没有遵循<诗经>是文学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接触<诗经>作为诗歌的"诗性之美".以<陈风·泽陂>为例,综合十种<诗经>注本关于此诗的解释,将汉儒、以至后来儒者加诸此诗上的种种迷雾吹散廓清,以发现其耀煜着先民情性之光、智慧之光、理想之光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5.
<诗经>的<召南·野有死麕>历来备受争议.文义之争、文体之议、诗旨探寻成为后人解读该诗过程中关注的焦点.解读此诗,一方面应关注当时周代社会的风俗礼仪,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编诗者的意图,这涉及该首诗歌主题和体例的选择与呈现问题.  相似文献   

6.
闫滨 《现代语文》2006,(1):125-126
"窈窕"一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经>首篇<周南·关雎>之"窈窕淑女"已是家喻户晓,而"窈窕"究为何意,不见得人人皆明达于心.笔者学浅,这里也只是参见各家之说,对"窈窕"词义的源流关系做一个明晰其条例的工作,略陈管见,浅探之.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经·国风>中存诗最多的一类,<郑风>中绝大部分诗为男女之间的情思歌唱.与体现王道之本,温柔敦厚的"二南"以及庄重悲凉的秦豳之风相比,<郑风>作品内容的基本风格则是自由奔放的,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郑风>反映出的郑地地理生态的特点、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及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展现了地域特色与情思歌唱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诗经&#183;周南&#183;汉广》是《诗经&#183;周南》十一篇中的第九篇,其成诗时代大概在周文王时代,写的是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子,想追求而又很难得到的故事,可以说此诗是华夏恋歌之祖。传《诗》的目的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尤其是汉儒,更是认为此诗是起教化作用的。如《郑笺》"纣时淫风偏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然而今天读此诗,我们分明感到了诗中作者那种内心感情的强烈以及求之不得时所产生的压抑和苦闷,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祈盼。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大体反映了从商代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广阔的社会风貌.<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狩猎诗的第一个高峰,有14首诗直接涉及狩猎,它们分别是<周南·兔置>、<召南·野有死(鹿吴)>、<召南·驺虞>、<郑风·叔于田>、<郑风·大叔于田>、<郑风·女曰鸡鸣>、<齐风·还>、<齐风·卢令>、<齐风·猗嗟>、<魏风·伐檀>、<秦风·驷驖>、<豳风·七月>、<小雅·车攻>、<小雅·吉日>等.这些诗均产生于周代.本文拟就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求教于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二十五简评论了<诗经>中<王风·君子阳阳>、<王风·有兔(兔爰)>、<小雅·大田>、<小雅·少(小)明>等四篇作品.孔子评"<[君子]阳阳>少(小)人",认为诗中写小人般的轻狂之态,有助于准确认识该诗本义;评论<兔爰>诗旨为"<有兔(兔爰)>不逢时",是传世和出土文献中论及<兔爰>的最早言论,认为表达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思想感情,汉代以后尤其现当代多数诗经研究专家对<兔爰>主旨的认识,都与孔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孔子对<诗经>作品研究的贡献不可低估;论"<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抓住了<大田>末章的思想要害,透露出孔子说<诗>的礼学色彩.孔子评论<诗经>作品往往以礼学标准评判优劣,影响了其对文学作品评价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大雅·卷阿>是君王出游时臣下所献之诗,在西周诸王中,穆王以喜爱游历著称,有史籍记载为证.<卷阿>位于"正大雅"之末,处于由治转乱、由盛转衰的特殊位置;与之相应,穆王时期是西周极盛时期,其下接厉王,正处于由盛而衰的时期.<卷阿>是<诗经>中惟一出现凤凰的诗篇,而凤凰崇拜在西周穆王时期达到极致.分析、考查<卷阿>的内容及其特殊位置,有诸多证据可以证明此诗作于西周穆王时期.  相似文献   

12.
以丰、镐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是<诗经>发祥地,因为<诗经>大部分歌诗在这里产生和最初编集,而且使用这里通行的雅言和正乐;东部的洽川是<周南>的早先采诗之地,产生在这里的<关雎>是中国爱情诗之源,<诗经>中不少作品与这里有关.洽川保存着众多的<诗经>文化遗迹,诸如古迹、民间传说、建筑、地方乐舞等等,处处散发着<诗经>的乡土气息.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诗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二南"的时代、地域,对古序注以及有关诗篇也应再作研讨.  相似文献   

13.
<周南·关雎>)的作者辨正从<关雎>所产生时代社会中的各个社会阶层、<关雎>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关雎>诗中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关雎>中所反映的奴隶社会的社会风貌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作者不可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只能是奴隶主贵族青年.  相似文献   

14.
朱熹对<诗·陈风>的理解,在<陈风>阐释史上有若干创新:注意到<陈风>中的歌舞元素并认为是在上者(陈国首位夫人大姬)之好倡使然;大胆废除了<陈风>之毛<序>,反对<序>主旨上的刺诗说;提出<陈风>诗篇思想内容上多"男女之诗"甚至"淫诗"观点.当然,朱熹这些创新之处是与他的整个<诗经>诠释学思想相一致的,是他<诗经>诠释视野下的<陈风>学.  相似文献   

15.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王竹君 《现代语文》2007,(9):111-112
<诗经·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因<论语·为政>中一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从此被广为人知,并时常被用来概括<诗经>的思想主旨."思无邪"三个字也经常被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之意.从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样解释似乎并无不妥,历来研究<诗经>或是<论语>的学者中持此观点的人甚多.  相似文献   

17.
<诗经·大雅>是内容丰富的先秦史料,其中的<生民>、<公刘>等诗篇记录了周民族早期的历史,从这些诗篇中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先周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时代,而且还能知道先周是一个韬光养晦、由弱变强、社会制度不断变革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寤寐"一词,历来被解释为"醒和睡".通过分析"寤"与"寐"的字形及字义间的联系,并结合整篇文意,认为"寤寐"一词在诗中应解释为"梦寐及梦呓"之意.  相似文献   

19.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诗经>的内容,以题材论,我们大略可以将它们分为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农事诗、宴饮诗、宗庙祭祀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