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雁 《红领巾》2004,(2):98-100
家庭暴力犯罪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宁,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因而,对家庭暴力犯罪的控制,是整个犯罪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家庭暴力犯罪的控制,要通过两个层次的措施来解决:一是预防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二是惩罚已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具体措施应从完善相关法律对策、保障正确执法、提高普法效果、加强配套措施等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犯罪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最普遍、最复杂、冲突最激烈、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社会问题。遗憾的是,我国不仅缺乏规制家庭暴力犯罪的专门立法,而且现有的诸如《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处罚法》等这些相关法律条款对家庭暴力犯罪规定得也比较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无法为反家庭暴力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从而使得家庭暴力犯罪始终处于“超越我们的控制”状态之外。因此,应当制定打击、防范家庭暴力犯罪的综合性法律——《家庭暴力防治法》:设立“家庭暴力罪”;规定罪责刑相适应的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采取优势证据原则;引进外国的保护令制度,切实加强对处于暴力威胁状态下的妇女的保护;实施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使对受暴妇女的救济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家庭暴力是一个贯穿古今的全球性问题,得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立法预防和惩治家庭暴力犯罪,我国也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在立法、执法、司法上打击家庭暴力犯罪,建立和完善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机制,有利于保护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有利于婚姻家庭的幸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问题是一个长久以来普遍存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二十世纪末期,西方国家一些妇女组织提出这个问题,才得到广泛的关注。到今天,家庭暴力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敏感而陌生的话题了。一直以来,家庭暴力总是与社会伦理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传统等非违法性因素牵扯在一起,掩盖了其违法性乃至犯罪性,成为法律使命和人权保护触及不够的问题。出于对此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家庭暴力犯罪研究的需要,本文试对家庭暴力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5.
<正>官方数据记录显示,近年来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行为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沈阳看守所多名青少年罪犯童年遭受家庭暴力和精神虐待是导致他们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类诸多现象引发了犯罪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与思考,他们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许多导致犯罪的影响因素,其中,家庭因素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功能变量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  相似文献   

6.
以妇女为对象的家庭暴力犯罪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痼疾,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心理学的人格特征、需要动机等角度,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性别"、现象学的"知识系统"理论对家庭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剖析.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特别是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犯罪,已成为全球重症."自从有人类所记载的文字开始,家庭一直是其成员进行暴力活动的舞台".[1]历经多少岁月,这一现象依然如故,针对妇女、儿童、老人的家庭暴力犯罪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蔓延上升的这种社会现象,现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女性犯罪有所增长,虽然女性犯罪的数量和比例与男性犯罪相比是较低的,但是预防女性犯罪的仍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女性犯罪是由男女两性不平等、家庭冲突和女性自身角色失败多重原因造成的,往往与未成年犯罪、家庭暴力等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家庭暴力,特别是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犯罪,已成为全球重症。"自从有人类所记载的文字开始,家庭一直是其成员进行暴力活动的舞台"。历经多少岁月,这一现象依然如故,针对妇女、儿童、老人的家庭暴力犯罪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蔓延上升的这种社会现象,现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家庭暴力问题也很严峻。据北京民意调查所的调查显示:在我国有13.7%的女性曾经被殴打过,有64.9%的女  相似文献   

10.
开展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提高家庭和婚姻生活的质量.雏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章在对家庭暴力的含义、种类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家庭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被认为是继毒品、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且日益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在犯罪数量、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表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增强、团伙犯罪增加、犯罪动机突发性强等新的特征。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lluminate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delinquency against a backdrop of childhood exposure to both marital violence and physical child abuse. Specificall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trace the uniqu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either form of family violence (marital or child) on the violent and nonviolent delinquency of boys and girls. METHOD: This 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299 children who were interviewed with their mothers in 1991 about forms of abuse in the family. Approximately 5 years later a search of juvenile court records was performed for these same children. Details on the nature of the crimes were collected. Outcome variables included: (1) whether there was ever an arrest; and (2) whether there was ever an arrest for a violent crime. RESULTS: Preliminary analyses indicated no gender differences in overall referral rates to juvenile court, although boys were more likely than girls to be referred for property, felony, and violent offenses. Exposure to marital violence in childhood predicted referral to juvenile court. Girls with a history of physical child abuse were arrested for violent offenses more than boys with similar histories, but the context of violent offenses differed dramatically by gender: Nearly all referrals for a violent offense for girls were for domestic violence. CONCLUSIONS: Although boys and girls share similar family risk factors for delinquency, girls are more likely than boys to be arrested for violent offenses in the aftermath of child physical abus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t takes more severe abuse to prompt violence in girls than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boys' violent offending.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不仅是指导刑事司法的政策,也应当是指导整个犯罪预防与治理工作的政策。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要讲究"宽",主要是指惩罚的量应当相对轻;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要追求"严",应当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要采取严密防范的策略,而非严厉打击。为此,警察应当提前介入学校欺凌现象、家庭暴力现象、不良少年群体,同时改革收容教养制度,大力发展工读学校教育,并将收容教育制度重塑为工读学校的强制入学教育制度。在处理过程中,要注重恢复性司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A semi-parametric mixture model was used with a sample of 1,037 boys assessed repeatedly from 6 to 15 years of age to approximate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for three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Regression models were then used to determine which trajectories best predicted physically violent and nonviol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up to 17 years of age. Four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physical aggression, opposition, and hyperactivity externalizing behavior dimensions: a chronic problem trajectory, a high level near-desister trajectory, a moderate level desister trajectory, and a no problem trajectory. Boys who followed a given trajectory for one type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 did not necessarily follow the same trajectory for the two other types of behavior problem.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problem behavior also l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 chronic oppositional trajectory, with the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hyperactivity trajectories being held constant, led to covert delinquency (theft) only, while a chronic physical aggression trajectory, with the oppositional and hyperactivity trajectories being held constant, led to overt delinquency (physical violence) and to the most serious delinquent acts.  相似文献   

15.
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质的不同。因此,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也应与普通刑事政策有所区别。明确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内涵和基本精神,才能使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制定不偏离方向。研究当前国外对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明确我国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应然选择,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犯罪刑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严重状况。青少年犯罪主要有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性犯罪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以及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青少年犯罪心理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犯罪故意的突友性和犯罪手段的残忍性等几个方面。家庭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发展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而不当家庭教育则是形成青少年犯罪心理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是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少年犯罪不断低龄化,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和完善非刑处遇措施两种应对方案。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违未成年司法改革的轻缓化政策指向,非刑处遇体系的立法构建远水难解近渴,现实而紧迫的应对措施应当是实现非刑处遇的司法化。  相似文献   

18.
在所有的犯罪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未成年人犯罪.最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生在大、中、小学生间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弑亲案件,发生在社会上甚或邻里间的偶发性、冲突性恶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的征兆予以探究和了解,可以帮助人们尽早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前的一些反常之举,及时予以关注和预防,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未成年人犯罪前的征兆表现,学校、家庭、社会对此应采取何种对策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内在机理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人们往往把青少年犯罪归结为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因素的诱发物,但具体如何发生却研究不足,没有真正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因素;外在环境和条件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因素;权益侵害是青少年犯罪的激活因素;个体素质是青少年犯罪的调节因素;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选择是借助于心理机制来实现的。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虽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文化市场的失控和不良社会环境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