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备氢氧化亚铁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描述了Fe(OH)2制备的现象: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看到白色絮状沉淀。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我们采用了以下实验,能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  相似文献   

2.
Fe(OH)2制备向来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如果直接向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制备,上课演示时成功率较低,学生基本上看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看到灰绿色的絮状物质,令学生对Fe(OH)2的颜色心存疑惑。  相似文献   

3.
由于 NO、Fe( OH) 2 极易被空气氧化 ,因此在做Cu与 HNO3反应生成 NO及制备 Fe( OH) 2 的实验时 ,只有在无氧环境下才能成功。利用注射器创造无氧条件 ,进行如下实验 ,效果很好。一、Fe( OH) 2 的制备1.装置 (如图 1)图 12 .实验过程及现象图 2( 1)在 10 0 m L注射器中放入两片铁片 (约 2克 ) ,抽入约 2 m L煮沸过的水。如图 2直立注射器 ,将活塞推到底部 ,赶尽注射器内的空气。( 2 )将乳胶管插入煮沸过的6mol/ L 的稀硫酸中 ,抽入约10 m L稀硫酸 (硫酸稍不足 )。此时Fe与 H2 SO4 反应放出 H2 。注射器稍向上倾斜 ,放出一部分 H2…  相似文献   

4.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是中学化学一个常见而普通的复分解反应。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多次要用到新制氢氧化铜,通常教师都会根据教学需要,演示出现象为蓝色絮状沉淀,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但在学生实验时,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白白蓝蓝的沉淀,也可能看到苹果绿色的沉淀或是看到溶液的  相似文献   

5.
高二课本 (必修加选修 )第 94页的 4-1 0实验 ,“在试管中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 ,用胶头滴管吸收NaOH溶液 ,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 ,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教材在其后有一段实验现象的描述 ,“通过实验 ,我们可以看到挤入NaOH溶液后 ,开始时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 ,这是氢氧化亚铁”。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试管中的白色沉淀只是在理论上有存在的可能性 ,瞬间即被氧化 ,同学们无法看到白色沉淀 ,见到的是灰绿色沉淀。短时间内也无法看到红色沉淀。为此高二的几位同学在老师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制备Fe(OH)2实验过程的改变,融探究于实验过程中,使学生重视实验过程,时时考虑实验环境对实验效果有无影响,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 Fe(OH)3胶体的制备非常简单,几乎每一位化学教师都会这样认为,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仔细阅读教材中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过程,我认为有以下问题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深化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创新能力,探讨了苯、四氧化碳、煤油这几种高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有机液体除常规萃取操作之外,应用于碱金属与水的反应、隔绝空气制备Fe(OH)2、防止易溶气体溶解时产生的倒吸及洗气等实验的巧妙设计。  相似文献   

9.
二、实验步骤 1.催化反应物的制备 在烧杯中放入实验用量的石棉绒,加入约40毫升6~8摩/升的CuSO_4溶液和60毫升8~12摩/升的NaOH溶液,搅匀后静置约5~10分钟,过滤、洗涤沉淀(Cu(OH)_2,主要沉积在石棉绒上),把沉积有Cu(OH)_2的石棉绒放入瓷坩埚中小心加热,使Cu(OH)_2完全分解,冷却后取出石棉绒(覆有CuO)晾干待用。  相似文献   

10.
中学胶体溶液的性质实验通常是用可溶性硅酸盐和酸来制备硅酸溶胶的。如:这样制得的硅酸溶胶常常不能满足硅酸胶体溶液的三个性质实验。如:①经微热,硅酸溶胶并不变成硅酸凝胶。②经l—3分钟常温放置硅酸溶胶并不转化为硅酸凝胶。③经加入Fe(OH)_3带正电荷的溶胶或NaCl,(NH_4)_2SO_4等电解质,并不出现硅酸沉淀或凝胶。经反复实验证明,上述三个实验要求所用的硅酸盐和酸都有严格的浓度,用量和pH值范围,否则实验不成功。按下列数据配制的Na_2SiO_3溶液和稀HC1,均能使实验圆满成功。1.稀HC1溶液的配制:A:36—38%分析纯HC1与蒸馏水配成1…  相似文献   

11.
一、Fe(OH)3胶体电泳实验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中的Fe(OH)3胶体电泳实验是采用把电极直接插入溶胶内,使溶胶被破坏而凝聚析出胶粒,聚集成的颗粒使电极附近的溶胶变成红褐色浑浊,即形成电泳,但现象不明显。特做如下改进。在洗净的U形管内,注入渗析过的Fe(OH)3溶胶(约U形管容积的23),分别在U形管两端加入高度约为1cm苯或CCl4,再用胶头滴定管沿管壁慢慢滴入0.01mol/L的KNO3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相当于厚电池中的盐桥作用),高度为3cm,将铂电极分别插入两端KNO3溶液中,使电板距离溶胶液面2cm,如图1所示。这时U形管两端的液体分成三层,上层是苯…  相似文献   

12.
中学有机化学实验使用含有杂质的有机试剂,例如呈深褐色的苯胺;显粉红色的苯酚;出现白色絮状沉淀的甲醛,有杂质及水分的乙醚等,都会影响实验效果,本文介绍对上述四种有机试剂进行精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在含有Mg~(2 )、Al~(3 )的溶液中加入强碱或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描述在不少中学化学资料中出现了误导,就此特作如下分析: 一、在Mg~(2 )、Al~(3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是否同时生成氢氧化物的沉淀。现行的不少资料中,只要是涉及向含有Mg~(2 )、Al~(3 )的混合溶液中持续加入NaOH溶液,都认为是同时产生Mg(OH)_2和Al(OH)_3的沉淀,当碱过量时,Al(OH)_3溶解,并把此过程用曲线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加热新制的Cu(OH)2至80℃时应该就可以使其脱水生成黑色的CuO,但是在制备CuO的实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学生实验一)中部分同学加热Cu(OH)2的悬浊液时,始终未出现变黑的现象,甚至水蒸干后,蓝色固体也不变黑。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淀粉、纤维素的演示实验7-5(纤维素的水解)中,是用一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放入试管,加入几滴90%的浓硫酸,用玻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小火微热,使成亮棕色溶液。稍冷,滴入3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2沉淀,加热煮沸。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知道胶体的制法很少,除了知道Fe(OH)3胶体的制法以外,其他的大多是一知半解。下面介绍的几种制备胶体的方法,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17.
按现行教材要求,进行银镜反应实验的程序是: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质量分数)的AgNO3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质量分数)的稀氨水,直至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通常叫银氨溶液)。然后在此试管中加入少量乙醛(或含醛基的物质),振荡后,将此试管置于水浴装置(图1)中加热。几分钟后可见试管壁上附着光亮的银镜。  相似文献   

18.
在连续多步反应的计算中,如果依据反应的过程采用逐步分析,逐步计算,过程较繁琐。这里我们以例题为例介绍一种巧解涉及多步反应的计算的方法———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不仅可以用来判断和计算产物,还可以用来讨论所加试剂的量的范围。例一:在1L0.1mol.L-的AlCl3溶液中加入2mol.L-的NaOH溶液,当产生3.9克沉淀时,求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分析,第一步反应:AlCL3 3NaOH=Al(OH)3↓ 3NaCl(1)第二步反应:Al(OH)3 NaOH=NaAlO2 2H2O设:第二步反应消耗的Al(OH)3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有xAl(OH)3 xNaOH=xNaAlO2 2xH2O(2)(1) (2)得(3):AlCL3 (3 x)NaOH=(1-x)Al(OH)3↓ xNaAlO2 3NaCl 2xH2O(3),我们可以根据(3)式进行分析、判断和计算。0≤x≤1。当x=0时:即只生成Al(OH)3无NaAlO2生成。当x=1时:即有NaAlO2生成。当0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从另一角度验证了文献[2]、 [4]中白色沉淀生成的原因,同时指出文献[2]中还原剂使用存在的条件,并用Fe—H_2O(H_2S)体系的部分(?)—pH图进行了证明。而对文献[1]中还原剂使用的正确性,给予了理论上的验证。还对“亨利定律”的可行性,进行了诠述。  相似文献   

20.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的“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化学反应原理是:3Fe 4H2O^△=Fe3O4 4H2↑),由于实验装置复杂、所用时间较长,而且实验过程中直通管极易融化和炸裂,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