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书中的三个实验要力求准确,操作稍有疏忽,都会影响实验效果。例如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一个瓶里放入一些碱的粉末,倒入一点水,使其湿润,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大家都知道许多农村小学只能买到料醋,由于各地料醋品种不同,以及质量的差异在实验时多少会影响制取的效果。实验二: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看到二氧化碳能像倒水一样“流入”杯…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书中的三个实验要力求准确,操作稍有疏忽,都会影响实验效果。例如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一个瓶里放入一些碱的粉末,倒入一点水,使其湿润,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大家都知道许多农村小学只能买到料醋,由于各地料醋品种不同,以及质量的差异在实验时多少会影响制取的效果。实验二: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看到二氧化碳能像倒水一样“流入”杯底,而倒的动作不规范也有可能使杯中燃着的蜡烛熄灭,影响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做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许多学生在思考: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是与氧气反应,也能与二氧化碳、氮气反应。就金属活动性而言,钠比镁还,略强些,猜测加热时钠也能与二氧化碳、氮气反应。为验证学生们的猜想,我设计了下列两套装置。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要求在课堂上使用托盘天平对比称量250毫升空气与250毫升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偏转,从而得出“二氧化碳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气体……”的结论。事实上因250毫升二氧化碳的质量约是 0.49克,250毫升空气的质量约是0.32克,差值仅为0.17克。托盘天平只能称到0.1克,因而对0.17克的微小质量差,很难比较出来。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自制一个简易天平,进行上述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仪器结构,如图所示。它分三部分:一根竹签,二个塑料袋,一个支撑物(铁架台,也可以在墙上钉一个长钉,或在晒衣服绳上吊一细线)。将两个塑料袋一正一倒挂在  相似文献   

5.
1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是各种版本初中化学教材中都出现的一个演示实验,且教材都是按照图1所示进行实验的。图1我认为该实验做法有以下不足:①细木棍系上纸袋后,装置体积太大易受风的影响,平衡杆不停摆动,很难调节平衡;②由于二氧化碳是气  相似文献   

6.
自然仪器管理五环节付智怡(江西省宜丰县教育局教仪站3363co)现在许多县普及了实验教学,还有很多县将要普及实验教学。这对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我在工作中发现,许多仪器丢失报废严重,使得该做的实验无法做的现象经常发生。究其...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课本第四册中“人的呼吸”一节,有关于“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空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学生实验要求。几年来,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动手能力,指导教师进行了这方面的探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在和德化教师进修学校物理教研组长叶老师的谈话中得知,传统声音传播演示器没有一个可用的,实验效果非常不明显,问题都出在抽真空和密封上,因为传统的抽真空方法是用手摇抽气机或两用气筒,都无法把空气抽净。围绕这个问题我做了图1所示的装置,此装置实验效果明显,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9.
《教仪与实验》(小学版)89年第1期刊登了秦传富等同志的《空气组成实验装置的改进》,看后很受启发。 这种改进方法确实解决了书本中存在的两个实际问题:一是钟罩本身在水中,学生有一种不信任感;二是燃烧后液面上升,因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的,不便于学生观察。但也有一点不足,学生对烧杯中红色液体沿导管由低往高处流进集气瓶这一现象不了解。老师讲述时,必须涉及大气压强的原理,此  相似文献   

10.
排气法收集气体,容器口向上还是向下?收集到的气体是否纯净?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许多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难于真正理解的。常温下,空气、二氧化碳等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仅凭肉眼无法观察,这就给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问题带来困难,而用类比思维解释这两个问题往往又与客观事实相差甚远。为此,作者设计了下列实验以期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石灰水在化学实验中通常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因为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反应灵敏、现象明显,且石灰易得、价廉,因此石灰水是化学实验中的常用试剂。但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试剂瓶壁析出白色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即使是在试剂瓶中也如此)。又因为石灰在水中微溶、难澄清,所以不能在临使用石灰水时配制。能否将石灰水在容器中密封保存,随用随取,且取用的过程中空气不会进入盛石灰水的容器中呢?  相似文献   

12.
1实验目的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该实验把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该实验便于从干枯的深井中取出气体样品,易于检测其气体样品与新鲜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别,让学生了解干枯的深井人不能随意进  相似文献   

13.
焦虑分促进性与阻碍性,一味移除并不可取。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体谈话,探讨语言焦虑与性格特征、任务困难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可通过教师谈话、降低任务难度等方式降低困难任务产生的焦虑;(2)面对简单任务,教师需将学生置于中度压力下,唤醒学生潜力;(3)对于焦虑内化型学生,教师应以倾听为主,鼓励为辅;(4)对于焦虑外化型学生,教师应采取课内容忍,课外沟通,多做纵比、少做横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课本中对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 :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锌片其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可通常在做此实验时 ,观察到的现象是锌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铜总是疏松地附着在锌片上 ,且呈现灰黑色。这与课本中描述的现象不相同 ,面对知识水平较低的初中生 ,教师客观上无法给学生以圆满的解释。这既给授课带来困难 ,又易使学生产生误解。鉴于此 ,笔者对锌镁分别与硫酸铜溶液这一反应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改进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在常温条件下 ,从硫酸铜溶液中取出的锌片 ,其表面析出的铜不是红色 ,而是灰黑…  相似文献   

15.
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这就要求演示实验应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实验现象要明显。但课本对制取硫化氢所用的酸未说明稀释到何种程度,给做好演示实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用1:5(体积比)26%稀硫酸和未经处理的硫化亚铁反应,课堂演示效果差,无法做可燃性实验。  相似文献   

16.
演示实验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诱导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下面就如何发挥物理演示实验作用,谈几点看法.一、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挑选,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对一些重要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现象和规律,必须做演示,  相似文献   

17.
静电类实验是高中物理的一类重要实验。静电学内容是学好高中整个电学内容的基础和条件,而这一章内容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要学好这章内容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各个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使学生形成直观清晰的物理情景,为电学概念的科学构建提供物理表象。但许多教师在实验中发现,此类实验有时实验现象极其微弱,漏电现象严重,学生无法观察到清楚明显的实验现象,给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8.
用光敏电阻制作一个简易的"分光光度计",研究"消失墨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逐渐褪色的过程及二氧化碳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介绍减少侦测端口数值扰动的算法、化学实验中反应物浓度-照度标定实验的方法,以及当一个稳定的对应关系无法找到拟合函数时的处理方法。将Ledong Scratch互动教学平台首次应用到化学实验中。  相似文献   

19.
实验内容和要求 首先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然后把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在这一课,应鼓励学生“想出一些别的实验来觉察空气的存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多做一些实验,要让学生知道实验和观察都是认识物体性质和研究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是第一课提到的“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两百多年前,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空气中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残留气体存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重视。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测氮气密度时,发现从空气分离出的氮气,与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相比,稍重几毫克一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的氮气中,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气体,后来经过实验、分析,科学家们终于从空气中发现了氲等隋性气体。由此启示,我们在做实验时也应该仔细观察,对于微小的细节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深入研究,才能挖掘出他人尚未发现的“真理”,增长才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