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凰国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里面有一个拓展实验"让我们也来做一只‘热气球’"。对此实验,笔者有点自己的思考。1原实验存在的不足教材中图片见图1。此项实验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认识热空气会上升。个人认为,图1中点燃蜡烛产生了热空气,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于是袋子慢慢升空。但此实验中,袋子用手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有关《空气的成分》的教学里 ,第一个实验是在水槽里加入 2 cm 的水 ,把点燃蜡烛置于水槽中 ,然后用杯子把蜡烛扣上 ,待蜡烛燃烧熄灭后 ,观察水位上升情况来说明空气的成分。由于实验用的水槽较大 ,玻璃杯较小 ,水位上升 ( 1/5)不明显 ,学生观察起来非常困难 ,实验用的蜡烛又容易弄湿 ,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学生提出 :“如果能把水槽和玻璃杯分开来观察就好了”。于是我利用连通管的原理 ,制作出能克服以上缺点的仪器 ,不仅便于存放管理 ,而且可作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现介绍如下 :一、制作材料注射器 ( 50 m l) 2个 ,木…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物理中,有关光的衍射及干涉实验是证明光具有波动性的最重要实验。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室只能做两个传统的学生实验:一个是“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另一个是在光具座上的遮光筒里“观察双缝干涉、单缝衍射现象”。这两个实验都只能作为学生实验,实验现象只能由学生本人观察到,不能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和教师解说介绍用。虽然在近年来出版的各类物理教学杂志中也介绍了诸如“泊松亮斑”之类的一些自制教具,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大部分不能做为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讲解用。  相似文献   

4.
几则简易的物理实验王鸿章(江苏姜堰市白米中学225505)一、用煤油灯罩做物理实验(一)空气柱的共鸣把灯罩竖直插入盛水的容器中,在灯罩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的频率440赫兹、512赫兹皆可.慢慢把灯罩提上来,增大灯罩中空气柱的长度,当空气柱的...  相似文献   

5.
准备 :矿泉水瓶、橡皮塞、温度计、塑料管、冷、热毛巾制作 :1 将橡皮塞打两个孔 ,分别插入温度计和塑料管。2 再将橡皮塞插入空瓶中。 (各孔需密封好 )。 (如图 1 )3 塑料管中滴一滴带颜色水珠。操作 :1 观察此时温度及水位。2 用热毛巾敷在瓶壁上 ,观察温度及水位变化及结果 ,与未敷前比较。3 改用冷毛巾敷瓶 ,观察温度及水位变化及结果 ,与前次结果比较。效果 :此实验学生可以直接看到温度与水位之间的变化情况及关系 ,从而得出“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此实验最大优点在于直观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归纳概括能力 (从几个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归纳概括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观察和思考 )。  二、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 :塑料杯 (去底、瓶口密封 )、泡沫、蜡烛 (一小段 )、水槽、白粉笔 ( 1盒 )、红粉笔 ( 1支 )2、分组实验材料 :同样大小的烧杯 ( 2个 )、盘子 ( 2个 )、水槽、广口瓶、漏斗、胶塞、拴有提线的砝码、拴有提线的 1号电池、粉笔、白纸、…  相似文献   

7.
1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归纳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在上(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按照图1装置做实验。做实验时有个爱动脑筋的学生问:“老师,如果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能把纸浸湿吗?”我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来回答此问题。有位学生对此不满意,说:“不用玻璃杯,用可乐瓶。在瓶子上方打个小孔放气比较方便”(如图2)。我对这位学生的建议大为欣赏,并鼓励说:“大家还有别的好办法吗?回家好好想想,下次上课老师要看谁有新的更好的设计。好不好?”图1图2过了几天,我再次走进课堂,学生们桌子上摆满了自己设计的作品,个个挺得意的…  相似文献   

9.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八册《二氧化碳》教学中 ,做检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 ,目的是要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不能支持燃烧。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均为无色透明的气体 ,在实验中无法用肉眼判断得出结果 ,而只能从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这一现象来推断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障碍 ,因为学生无法感受到二氧化碳是如何“倒”入杯中的 ,对于二氧化碳是至下而上充满烧杯这一现象更是模糊。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对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1 谈话启发 ,铺桥引路做实验前 ,通过启发谈话 ,让学生回想把水倒入燃…  相似文献   

10.
在苏教版自然第十一册《雷电的秘密》教材中要求用起电机来做放电实验来认识雷电的秘密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做演示实验。而《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放电现象 ,我在课前收集许多一次性电子打火机 ,拆下打火机上的压电陶瓷放电装置。课上 ,先用起电机通过演示实验讲解放电现象 ,让学生对放电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 ,问学生 :“你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放电现象”。“想 !”学生的兴趣顿时被吸引起来。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压电陶瓷放电装置。先把压电陶瓷放…  相似文献   

11.
一、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实验器 材料:自行车条一根,棉线一根,标语纸两色各一张,胶水,细塑料管一小段(从废圆珠笔芯上截取)。 制作方法:用标语纸糊两个小纸袋(两色各一个)将两纸袋倒悬在车条两端,(用线拴上挂在车条两头)车条中间部位再拴一根线即可使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2.
小学自然中,测定空气不是单纯气体的实验装置,是在透明水槽中盛上水,然后在水面上浮上一支点燃的蜡烛,用玻璃钟罩或是用无底广口瓶加橡皮塞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水液面在钟罩内上升约五分之一。从而证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约占五分之一。然后用点燃的蜡烛进行燃烧实验,从而证明空气中只有氧气是助燃的。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发现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钟罩本身是罩在水中,学生有一种不信任感;二是燃烧后液面上升,因玻璃与水都是无色透明的,不便于学生观察。因此,我们对此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划分成五等分的集气瓶上,装上打有双孔的橡皮塞。一个孔穿过一根带钩的铁丝或是燃烧匙,另一个孔插入一根“厂”形玻璃管,并接上一根橡皮管伸入盛有红色液体的烧怀中,如图。实验时,拿起橡皮塞并点燃  相似文献   

13.
喷泉实验系列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必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实验,探究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喷泉产生的原理、条件及有关计算。1探究喷泉产生的原理(见图1)实验1(装置如图1a)推动注射器活塞,向锥形瓶内充入一定量的空气。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分析:锥形瓶内的水沿导管上升,形成喷泉。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初中化学要求在课堂上使用托盘天平对比称量250毫升空气与250毫升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偏转,从而得出“二氧化碳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气体……”的结论。事实上因250毫升二氧化碳的质量约是 0.49克,250毫升空气的质量约是0.32克,差值仅为0.17克。托盘天平只能称到0.1克,因而对0.17克的微小质量差,很难比较出来。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自制一个简易天平,进行上述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仪器结构,如图所示。它分三部分:一根竹签,二个塑料袋,一个支撑物(铁架台,也可以在墙上钉一个长钉,或在晒衣服绳上吊一细线)。将两个塑料袋一正一倒挂在  相似文献   

15.
现行小学自然教材中绝大多数结论是通过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得出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实验的目的要求要明确具体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实验时易出现无的放矢情况等心理特点,在实验前就应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具体目的要求,才能克服实验的盲目性,有利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如《电流》中的第一个实验“把一个灯座、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附电池盒)、一个开关、导线三根(可全用也可部分用)等组装起来,使小灯泡发亮,有几种组装方法?用什么方法控制灯的亮和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示出上述实验的内容,标出实验的要求(用着重点表示的),其次再示出实验的目的,(1)通过实验,你发现电的什么性质(会流动)?(2)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一、沉积实验的改进《地层的形成》(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九册 )一课中的沉积实验 ,现象不明显 ,不利于学生观察。原因是实验使用的粘土会使水浑浊不清 ,而无法看到小石子、砂的运动与沉积。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尝试 ,效果不错。实验方法如下 :1.把适量的小石子、粗砂、细砂搀和起来倒进瓶中 ,再往瓶里倒一些水 ,用塑料直尺搅动水 ,使水很快地运动起来。你就会清楚地看到细砂、粗砂、小石子跟着运动起来。2 .停止搅动 ,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 ,就会看到小石子、粗砂、细砂沉积下来 ,最后还能看到沉积物的分层现象。二、水有压力实验的改进小学…  相似文献   

17.
初中化学第九章第一节“物质的导电性”中 ,硝酸钾熔化导电实验不足之处有两点 :一是硝酸钾熔化后插入电极要适时 ,否则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既浪费时间 ,又使知识的传授显得苍白无力 ;二是用加热坩埚使硝酸钾熔化导电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熔化的过程 ,只能凭教师一人观察 ,待熔化后告诉学生 ,同时插入电极 ,观察导电现象。这样 ,硝酸钾晶体的不导电到逐渐熔化导电的过程缺乏连惯性、直观性 ,结论具有模糊性。如果用试管代替坩埚 ,并解决固定电极这一难题 ,就可以克服以上弊端 ,弥补两点不足。1 实验用品硝酸钾晶体、试管 1支 (2 0mm× 2 0…  相似文献   

18.
1教具装置图(见图1)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该教具精巧灵敏、材料易得、制作简单,实验生动有趣、安全可靠、便于推广。(2)用途:适于验证热空气上升及反冲现象。3制作材料纸杯1只,小强力磁铁1块,易拉罐皮1小块,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教材《飞机是怎样飞行的》一课中,多次提到“升力”这个概念。按课本的叙述理解,这里的“升力”是指使气球(包括氢气球、氦气球和热空气球)、风筝、飞机上升的力。倘若仔细地分析,这三种情况下的“升力”却不尽相同。试述如下: 一、气球的升力 气球,不管是氢气球,氦气球还是热空气球,其共同点就是气球内装的气体比空气轻,即它们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相似文献   

20.
煤油灯灯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在化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面是笔者利用煤油灯灯罩设计的四则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便、可见度强的特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因陋就简设计实验的能力,又能弥补实验仪器的不足,很适用于农村中学的实验教学。 一、硫化氢与二氧化硅反应实验 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均为有毒气体,将这两种有毒气体的制取、性质实验密闭在一个灯罩中完成,不仅现象清晰,而且达到了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