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揭题中的运用。上课伊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巧妙地运用艺术作品,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先放一段梅兰芳演唱的戏剧,让学生猜猜,他是男还是女?学生在感受了京剧艺术的同时,很快被梅兰芳这位艺术大师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有关他学艺的故事。不仅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字词,初识梅兰芳 1.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梅兰芳. (1) 课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分工搜集了关于梅兰芳的资料.(生介绍) (2) 学生已经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有了初步了解,他唱的是旦角(年轻女子),一旦有了胡须就无法再表演.那他为什么要"蓄须"呢?(生结合时代背景资料,阐述理由.) (3) 搜集整理资...  相似文献   

4.
朱文娟 《今日教育》2013,(11):70-70
冯忠方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谈梅兰芳,说梅兰芳一生都坚持一个对艺术的态度,就是:“说我孬者,乃我师也。”梅兰芳拿手戏是《杀惜》,每次都爆满,大家听完之后,喝彩声不断,因此,梅兰芳演这出戏比较多,演完之后,他都是问观众对这出戏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  相似文献   

5.
案例背景学习《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二自然段,从中感悟梅兰芳学艺的"一心一意"和"勤学苦练"。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预设从"梅兰芳的决心没有动摇,他是怎么做的?"入手,重点理解"紧盯"和"注视",突出  相似文献   

6.
陈洁 《教育教学论坛》2013,(10):215-216
梅兰芳能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这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以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为思考,探索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当时,梅兰芳正好被安排坐在张大千旁边。虽然两人神交已久,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于是,张大千主动向梅兰芳敬酒,  相似文献   

8.
王磊 《小读者》2010,(12):46-47
梅兰芳有了名气之后.不仅给他带来了数不清的掌声和荣誉.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那时候。在京剧界里,有一个同行怎么看梅兰芳都不顺眼,私底下没少说他的坏话。梅兰芳知道这些之后,往往是淡然一笑。  相似文献   

9.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当时,梅兰芳正好被安排坐在张大千旁边。虽然两人神交已久,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于是,张大千主动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张大千笑着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擅长演戏;我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蓄、迫”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的读音。2.默读课文,读懂梅兰芳拒绝演戏的办法以及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3.完成“布置梅兰芳民族气节展厅”的任务,合理选择展厅物件,拟写解说稿,进一步体会梅兰芳抗日爱国的精神,并能带着敬佩之情做好讲解。【教学流程】欣赏展区,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梅兰芳先生吗?来,跟着老师去梅兰芳纪念馆走一走,去游客最爱的“艺术成就展厅”看看。  相似文献   

11.
据《北京晨报》消息,郭敬明《最漫画》团队推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近期正式上市。郭敬明在谈及此次推出传统文化题材漫画《梅兰芳》时表示,目前国内和国外的动漫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被贴上了娱乐的标签,为各领域的巅峰人物树碑立传比较少见,此次出版梅兰芳漫画传记是希望传承国粹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12.
秋日的多媒体教室,阳光灿烂,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梅兰芳学艺》,感觉到于老师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在课堂上,他仍然充满激情,童心洋溢,他的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一、书、文第一次对接,了解课文大意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梅兰芳蓄须》。课前你们已经读完了《梅兰芳传》,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目录?(出示目录)对比《梅兰芳传》的目录和今天要上的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两者有关系,《梅兰芳传》目录中的第三章和今天上课的课题都讲了“蓄须”。  相似文献   

14.
正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孩子透过文本去感悟文本背后的内涵。《梅兰芳学艺》选自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我做了简要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京剧的了解、对于梅兰芳的认识,真的知之不多。那么,这一教学难点应该如何突破,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显得单调而沉闷呢?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过程.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文本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没能准确解读文本,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各具个性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当前的文本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6.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京剧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艺术家的改良和推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将京剧带到海外的并掀起一场“京剧热”的梅兰芳。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不仅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还旨在展示中国国民的形象。本文根据1930年美国报刊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评论,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观众对中国的看法,解构其中隐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话语。本文认为美国观众眼中的梅兰芳是台上传统的女性化形象与台下现代男性公民形象的辩证统一,既满足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凝视,促进了京剧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又冲击了美国人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改善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正确有效地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师父说,梅兰芳的眼睛没神儿,不是学戏的料。于是,梅兰芳苦练眼神,“常常紧盯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游动的鱼”,终于练成了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相似文献   

18.
况周颐晚年避居上海期间,与梅兰芳曾有来往,创作了大量咏梅词。这种高水平的交往,在各自领域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况周颐与梅兰芳的交往,简要分析其咏梅词。  相似文献   

19.
据《北京晨报》消息,郭敬明《最漫画》团队推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近期正式上市。郭敬明在谈及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9期《<拿来主义>与梅兰芳》一文,认为鲁迅先生“对梅兰芳个人的评价显然是有偏颇失妥之处的”,其理由是:“梅兰芳是近代戏曲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