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在梧州革命活动史事,相关旧址、文物,以及后人纪念孙中山的标志性建筑,是梧州的革命文化资源,开发这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必须做好相关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2.
开发“孙中山在梧州”革命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梧州革命活动史事,相关旧址、文物,以及后人纪念孙中山的标志性建筑,是梧州的革命文化资源,开发这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必须做好相关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3.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为解决政变后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临时执政段祺瑞主张并亲自运作善后会议来解决之。由于这次会议将人民排除在外,从而招致了多方进步力量的反对。作为大革命主力军的中国共产党从其成立时开始,就以民主政治为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面对这样一次反对民主政治的会议,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地要反对和抵制它。从善后会议口号的出笼到其正式召开,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一个学生使我印象特别深,高一高二时这个学生的成绩都比较好,但也经常违反纪律,有一次违纪还被学校点名批评,我也在班上狠狠地骂了他一顿,骂得他抬不起头来。此后一直到高三毕业,他都没有出现什么违纪现象,整个人也不如以前活泼,朝气蓬勃。毕业后他考取了一所普通院校,临走的前一天,他找到我,说:“郑老师,非常感谢您那次批评使我成熟了许多,不过从那以后,学习上总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把他所说的话与他受批评后的表现结合起来看,我感觉到那次严厉的批评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抑制了他的潜力,按照正常的发展,他应该能考取一所比较好的重…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善后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认为张、杨将军和中共代表团决定释蒋,是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标志,其实不然,西安事变善后问题的处理,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南京对西安的善后处理西安事变善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西北地区的军政人事任免问题;二是西北地区的军队防地部署问题.说到底,其实质就是事变后,西北地区究竟是由谁来控制的问题.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宋子文兄妹受蒋委托,曾在与张、杨将军和中共代表周恩来谈判时答应:陕甘宁青“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杨的将军负责”;原驻扎西北的中央军“除留十二个团驻陇海铁路线上以外,其余均撤出”;西北红军暂时维持现状,以后抗战发动,“再改番号,统一指挥”.按照与宋氏兄妹达成的善后安排,西安三方“三位一体”的团结与联系不仅可以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通过三方在西北实现的抗日联合,还可以相当的实力推动全国抗日高潮早日到来.显然,这样一种前景是南京不愿看到的.  相似文献   

6.
中、印两国夙称悠久文明大国,又紧相接壤,早有友好往来,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历来有重大贡献。到了18、19世纪,两国又先后沦为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尽管两国情况不全相同,但十分类似的历史条件和遭遇,使得两国人民相互关心、相互支持。这在孙中山和印度的关系中也有明显体现。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很易时代特色。我们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印两国人民斗争的各自特点和连结点,又可体会到两国人民情谊的源远流长。综览已刊行的孙中山著作,论及印度者约80余处,可见孙中山对印度寄予较大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列为近年中…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会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初期的革命活动是从海外华侨社会开始的.他除了宣传组织华侨之外,还争取会党力量,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从而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认真回顾一下他与会党关系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大统一,完成振兴中华大业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胡惠芳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93-95,113
孙中山着重从致灾的社会因素出发,探究了近代淮河水灾肆虐的成因,提出了标本兼治的较为系统的治理构想。这些构想是其民生主义理论以及民主革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活动,对当今淮河的治理工作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既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方近代文明。就其与西学的关系而言,除民权学说、进化论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等对孙中山有重要影响外,西方的基督教也与他有过相当的干系。本文拟对孙中山与基督教的关系作一考察,希冀对孙中山思想体系的评析有所裨益。一、1866—1893年基督教与孙中山的数次转移孙中山的童年,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但粤南的香山早已与西方有所接触。据载,1877年孙中山曾从美国传教士初习英文。1878年9月,孙中山入檀岛正埠火奴鲁鲁英国圣公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就读。该校校长韦礼士牧师企望孙中山等中国寄宿生成为基督徒。在浓重的宗教气氛熏陶下,该校不少中国学生皈依基督教。孙中山虽然没有领洗,但通过学习《圣经》、参加宗教活动,“渐渐对基督教发生了兴趣,他在基督教教义中,找到了更多的道理,而这些正是他早年信奉村神所不能满足的”。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以前,孙中山和当时的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都是向欧美学习。为了拯救中国,孙中山不仅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而且他还接触到各派社会主义思潮,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从中吸取了一些他认为有益的思想。十月革命后,他迫切地要求和列宁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联系,以“团结一致,共同战斗”。这正如李大钊同志所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山先生认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与孙中山一为维新代表,一为革命领袖,为挽救日渐沦亡的中国而登上历史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梁启超亡命日本,与同在横滨的孙中山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甚至有维新、革命两党合并之议,可是最终合并未成,二人更化友为敌,势同水火!本文将以梁孙交往为线索,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翻案式”的观点反正之沦落,颇形萧瑟。因此,重建史实至为关键。以袁世凯在义和团运动后在东北和天津地区的善后接收为例,该问题就不为学界所重视,缺乏系统研究。其实,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通过接收,一方面收回了部分利权,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起到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地区局势,恢复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于无形中提高了袁世凯的政治威望,对其后的仕途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也进而影响到了清末民初政局。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学生时代和早期革命活动都与香港有密切联系。孙中山从1884年起,先后在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读书。1886年一度在广州南华医学校学医,第二年又转入香港西医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1892年毕业。他的学生时代主要是在香港渡过的。因此,孙中山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并系统地接受过自然科学的教育,这为其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所以,孙中山自我感叹说,香港不仅是他获取知识之地,而且也是他思想学说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为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文拟探讨孙中山维护祖国统一的实践和理论,分析孙中山祖国统一观的特点,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认识。回顾孙中山为祖国统一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家常说:了解人,就必须首先了解他所从属的文化。我们研究孙中山,认识了解孙中山,就不可避免地要了解他所接触和生活过的文化圈。过去,有不少人对此问题曾作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探索,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的言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直接的联系,儒家文化在孙中山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明共同影响着孙中山的个性、思想和行动;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西洋文明对孙中山的人格、思想和行为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尽管这三种观点都从不同角度、不  相似文献   

16.
詹姆士·康德黎(James Cantle)英国人,因营救过“伦敦被难”的孙中山而为史界所知。但是,孙中山和康德黎是怎样结成一对挚友的,有关史书却提及不多。本文对此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最早是从澳门迈出国门,认识世界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在香港求学期间,澳门是其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的重要基地;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首次从澳门踏入社会,在澳门等地从事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革命活动。澳门是孙中山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策源地,也是他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8.
沈雨梧 《历史教学》2001,(10):50-52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蕴,不同的形象。开埠以前的上海,是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没有什么显山露水的地方,诚如李平书所说,与直隶的静海,浙江的临海,广东的澄海,同一性质。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中国最大城市。因有租界的存在,其城市性质也有了复杂的内涵,可褒可贬,可爱可憎,横看成岭侧成峰。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很早就与上海发生了联系,在上海居住多年,对上海城市性质、未来发展发表过许多看法。在近代中国,一个人的上海观,往往不只是对一个城市的看法,而是其政治观、世界观的折射。孙中山的上…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与刘成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孙中山的生平故旧中,武昌刘成禺是不应当被忽视的。据载,孙刘之间在1900年即有联系。1902年,刘氏受湖北派赴日留学,在孙领导下积极从事反清活动。1904年刘氏赴美留学后,主持旧金山《大同日报》,大力宣传革命主张与孙中山学说,并将孙介绍给旅欧湖北留学生。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至1916年袁世凯去世,孙刘关系从疏离走向对立。护法军兴,孙刘复合,迄1925年孙中山逝世,二人关系密切。孙中山还为刘氏的《太平天国战纪》、《洪宪纪事诗》作序。总之,研究孙中山与刘成禺的关系,对了解孙中山生平活动与中国近代史,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