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清照的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其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6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下面试比较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领会了《课标》的这些理念,在引导学生观察写景方面反复琢磨、大胆尝试,安排学生观察写景时,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思维也较活跃,充分展开了想象,交上来的作品也让我备感欣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引导学生写景的方法,让学生手握妙笔,写景如画。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公元1084—?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南渡前,她和丈夫赵明诚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南渡后,家庭遭受不幸,在孤独中度晚年.《如梦令》应是她前期的作品.全词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相似文献   

4.
章通过分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的遣词造句、意境创造、生活感受的不同,揭示了词作品跟其他学作品一样与作的生活境遇有密切联系,也体现了词作高超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6.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属于山东),北宋杰  相似文献   

7.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是脍炙人口的杰作,其精巧绝妙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全词不过四十字,便用了五种修辞手法。其一,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瘦”,常用以称道人和动物的,而用以拟写夜雨后海棠花的叶和花,形象生动。其二,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自然贴切。其三,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巧无比。其四,反复。“知否?知否?”一再叮咛,强调要仔细考究,别走马观花…  相似文献   

8.
<正>[原文]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注释]说是梨花,但不是;说是杏花,也不是。颜色红白相间,这种花开得真是别致啊!还记得吗?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这就是《桃花源记》武陵源的桃花啊!)  相似文献   

9.
张劼 《现代语文》2006,(1):47-4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古人的词作谈了治学经验,概括为“三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段词话,作运用具体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描述了做学问干事业的三个层层递进、步步提升的过程,激励了无数的学贤人发愤苦读,以至功成。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经慨叹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种“瞒和骗”的坏传统,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文人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  相似文献   

11.
12.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文学史上最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两个不同英文译本的比较分析,探讨词的可译性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以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借助时间的过渡,表达了对于绿肥红瘦的惜时伤春之情。而词中明知故问的矛盾心态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希望与无奈、急切与拖延、理智与情感等多种心理状态的交锋。把握其中的情感线索才是鉴赏这首词以至全部古典诗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昨日读书深夜,沉醉不知去路。今日头正昏,只得随心所欲。无奈,无奈,不答错题才怪!考试令——改编自李清照的《如梦令》$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初二年级@蔡慧强  相似文献   

16.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兴尽晚归的生活片断。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娇美、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图,而这一切又以景语、情话描绘,极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王瑞雪 《教师》2013,(24):44-4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词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课堂上,如何解析和赏读这首词,除了有  相似文献   

18.
张源 《初中生辅导》2008,(34):13-16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课外背诵篇目里选录了李清照的这一首词.在九月这夏末秋初的季节里,它犹如一缕甜美清新的风,带着溪畔暮色中荷花的清香,带着词人盈盈的笑脸、浓浓的游兴、淡淡的醉意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悠悠然、醺醺然,恍惚间,夏日的酷暑已经消尽…………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首描写春末夏初美好时光的田园诗,王维不愧为田园诗的大家,这首诗以清朗亮丽的文字,写情写景,写物写人,把初夏时光的渭川田家描写得有声有色,好个其情也依依,其乐也融融的渭川田家啊!  相似文献   

20.
诸益华 《考试周刊》2009,(14):64-65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上安排了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这首诗是以“如梦令”的词牌填的,词作者讲述了自己常常记起的一件事:她有一次在溪亭游玩,傍晚喝醉酒,驾着小船醉熏熏地回去,因为醉得历害都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一不小心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于是赶紧想把船划出去,她使劲地划着船,把在岸滩上休息的一群水鸟惊动了,都飞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