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流露出种种难以排解的悲愁情结。有登高凭栏,北望中原,对大好河山沦陷的忧愁:“遥岑远目,献愁供恨”,“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被人嫉妒,遭受排挤打击的凄苦:“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闲愁最苦:“更有空负吞海志,苦无回天力的痛心:“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真可谓英雄末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恢复无望。酿成万千愁绪,时时缠绕着辛弃疾的整个身心:“忧愁风雨”,“春色如愁”,“晚日寒鸦一片愁”,“万斛愁来”。总之“如今识尽愁滋味”。这几多浓愁悲慨,深哀巨痛,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沉的思考,去努力探究其复杂的时代因素和个体因素。构成辛弃疾悲剧性命运和悲愁情结的原因有:一,辛弃疾坚决的抗金主张和恢复中原的理想不能实现,又饱受打击、排挤、罢贬之苦。“绍兴和议”后的南宋小朝廷已成惊弓之鸟。主和派把持朝政,辛弃疾又矢志不渝地主战,便与南宋朝廷主和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是,翻开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却简直是一个愁苦的世界。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根据其生活和创作历程,辛弃疾的愁情主题的词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仕宦稳定的20年(1162-1181);二是42岁以后,罢官不定的25年(1182-1207)。纵观辛弃疾的词作,他一生词作愁情的主题的特征是“闲愁”,一种与众不同、意味独特的“闲愁”。一、辛弃疾词作“愁情”主题的内涵仕宦时期,辛弃疾的“闲愁”,是以悲叹…  相似文献   

4.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尽尝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这首词看似单纯,内容却耐人寻味,写愁说恨构思巧妙,独辟蹊径,技艺高超。吟完全词,自可感到,词的上阕起句就不同一般。明明要写忧国家忧民族的深愁,起笔却就是不提愁,说“不识愁”。辛弃疾真的“不识愁”吗?这不可能。在辛弃疾出生前的十三年,中原沦于金人统治,他的家乡也被占领。他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国难当头,面对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的情况他不会无动一衷。他不是“不识愁”,而是对深仇大恨理解还不够深刻,人生的经…  相似文献   

5.
古之嗜饮者比比皆是.曹孟德“对酒当歌”,豪饮咏志:陶渊明“造饮辄尽”醉得恬淡:李太白“斗酒百篇”。狂傲挥洒;杜工部捻须苦饮,心系苍生;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壮饮添豪情……酒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是志士伟人歌怀抒情的引子,得意时用来助兴.失意时借以消愁,既可鼓舞斗志。也可解脱精神上的束缚。使情志更为高远.让痛苦在沉醉中暂时忘却。  相似文献   

6.
读书苦乐     
杨绛 《教师博览》2006,(6):49-49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工夫。为应付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者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7.
少年愁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吟诵过这样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是古人少年无愁要强寻,而我们这些跨世纪的少年,却早早就品尝着“愁”的滋味,这不  相似文献   

8.
读一首壮词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这是一首最能体现辛弃疾豪放风格的“壮词”。1188年 ,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 ,两人志同道合 ,畅谈、商讨抗金北伐之计。尔后又相互赠和 ,抒写豪情壮志 ,此词便写于此间。首句“醉里挑灯看剑” ,写词人酒醉之中 ,拨亮灯光 ,仔细端详宝剑。词人受权贵排斥 ,闲居在家已久 ,胸中积忧 ,只能借酒求醉。而这一醉 ,更触发了他无限的感慨 ,他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但他的艺术风格又是多样的,特别是他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小令,写得绵丽蕴蓄,活泼多姿。这正如他的朋友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评论辛词时说的,“其间有清丽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见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细读他的《清平乐·村居》,就体会出其清丽妩媚、活泼引人的特色,表现了辛弃疾笔墨的多样性。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似文献   

10.
清平乐     
辛弃疾号幼安.这位山东人,没过过几天平安日子,他21岁就领兵抗金,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戎马倥偬,上奏疏《美芹十论》要皇帝抗金.皇帝不抗金,反把辛弃疾免职闲置江西上饶一带乡下.辛弃疾睡梦中还在想着领兵收复失地,握住吴钩,喜看“眼前万里江山”;而醒来才知道自己已是“华发苍颜”.那一日,他来到一个小山村,景色使他伤心,他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调寄《清平乐》.  相似文献   

1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厂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13.
林颖 《早期教育》2001,(14):28-28
暑假一到,许多家长就会犯愁:自己要忙着上班,做生意,哪有时间照看孩子。可愁归愁,孩子的暑假生活,您还得安排好了。  相似文献   

14.
一位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组汉字:“沛——沛”/“鼻——鼻”,他要学生辨识哪两字是错写的,哪两字是正确的。在全班48个学生中竟只有1人作得全对。这个教师深深地感到困惑:平心而论,在日常教学中正字的工夫并没少下,时间也没少花,为什么事与愿违,学生对这监明显的误写竟然视而不见呢?  相似文献   

15.
少年愁     
沉重的翅膀哟……辛弃疾曾吟诵过这样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这些跨世纪的少年,却早就品尝了愁滋味。这不是“强说”而是“实说”的少年愁,日甚一日地压着我们这些嫩胳膊嫩腿的莘  相似文献   

16.
<正>执一卷江山,望断九州东南之魂;弯一张雕弓,射尽西北天狼之敌。温一壶浊酒品味世间百态,卷一叶青莲静观悲欢喜乐。让"把酒祝东风"的从容萦绕在梦中,静听着穿林的细雨,体味着诗词的朦胧,感受着落拓时光里的温润。犹记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转眼道晚日柳塘的新绿旧愁,肠断泪收上重楼,醉里且贪欢笑,朦胧中又见长缨飘动,西风卷荡着剑吼的不甘,梦回八百里连营帐下,看星罗  相似文献   

17.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著名词作。少年时代,不谙世故,没有愁却强说愁,如今饱尝人生艰辛,愁思满腹,却反而“欲说还休”、“言不由衷”,这是为什么呢?联系作者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我们就可以看  相似文献   

18.
一千年前的宋朝人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唉!他可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那时的少年有我们这样的学习压力吗?那时的少年需要面临我们这样的激烈竞争吗?那时的少年有我们这样较劲的老爸、老妈、老师吗?那时的少年有我们现在的智商、情商、财商吗?那时的少年有游戏、音乐这样让我们欲罢不能的诱惑吗?那时的少年会说“我烦,故我在”吗?本刊来作正面回答:辛弃疾胡说,以上全部问号都做否定答案。所以,本刊特为辛弃疾死了一千年之后的21世纪少年开设“少年也识愁滋味”栏目,有怨有冤的,有苦有愁的,有泪有叹的,都到这儿来倾诉吧。你的真实个人信息本刊绝对保密,但是你在来信或邮件中一定要写全,否则本刊的样刊往哪里寄呢?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其词作受到历代文史学家所推崇,其本人更被后人推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但其言愁词在其作品中却占了很大比重,词中愁之真、愁之切使读者不忍卒读。文章试从辛弃疾之国破之愁、失意之愁和离思之愁三个方面对其言愁词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20.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稼轩历经宦海沉浮,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真是愁到极致则无言,“欲说还休”。而今“愁”是什么,“愁”有多少,理不出头绪,掂不出轻重,更不知从何说起。一折《西厢记·长亭送别》全篇剪不断,细梳理,尽离愁。为抒离愁,王实甫不是“欲说还休”,而是苦心煞费,全力经营,尽量说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