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体育运动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对预防和改善“强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亚健康人群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亚健康的症状和发生机制与机体运动不足有关,并提出长期雨系统的有氧运动是走出亚健康;走向健康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即可转化成疾病状态,也可转化成健康状态。通过对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分析,指出体育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对亚健康预防和消除具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3.
对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洪家云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1):40-41,44
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既可转化成疾病状态,也可转化成健康状态。通过对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分析,指出体育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对亚健康预防和消除具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亚健康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健康”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既可能转化成疾病也可转化成健康。通过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分析,指出体育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徽省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研究分析,指出体育活动是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预防、减缓、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具有独特功效。  相似文献   

6.
谈谈体育与大学生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既可转化为疾病状态,也可转化为健康状态。目前,全国高校有近40%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分析,认为体育是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洪家云 《体育学刊》2003,10(5):50-51
通过对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分析,指出体育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对亚健康预防和消除具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知识的积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阐述,对亚健康的种种表现进行归纳,并对亚健康的防治与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1.亚健康及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变化,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因为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警钟为你而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亚健康何谓“亚健康”?“它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董玉整教授说。据世界卫生组织—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析体育与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既可转化成疾病状态,也可转化成健康状态,体育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的今天,使更多的人了解体育地亚健康预防和消除的独特功能,对全民健身的开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和百姓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杭州市几所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现状调查,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对亚健康的形成进行深入分析,在肯定参与体育活动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基础上,针对其具有的预防和消除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独特功能,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体育活动的展开,从而为干预亚健康的发生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豫北地区高校男教师亚健康及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男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豫北高校男教师亚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5.16%的男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降低高校男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锻炼时间、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豫北高校男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运动对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动干预对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进行心理亚健康人群筛查,对符合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的40名高校女教师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实验,并以CMI量表和SCL-90量表检测、评价干预效果。结果:通过8周的健美操锻炼,受试女教师CMI心身症状均值和SCL-90的测评得分均低于运动干预前,多数因子差异非常显著(P〈0.01)。以健美操为手段的运动干预对心理及生理均具有较好的纠偏作用,对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整体效果显著,尤其是对改善情绪效果明显。结论:运动干预是改善心理亚健康人群不良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早期及时实施有效的运动干预有助于加速其向心理健康状态转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山西高校体育教师患病情况、亚健康情况、影响健康的因素、身体自感评价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不同年龄段,患病种类集中区和特点不同;体育教师普遍有亚健康症状,但是主要表现为"轻度心身失调""潜临床状态",症状单一;对影响健康正反因素认识有高度一致性,但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男性体育教师存在主观健康评价偏高的盲目乐观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提出亚健康的危害性,并采用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365名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现患状况、诱发原因及调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的现患率为67.94%,女体育教师的亚健康高于男体育教师,40~50岁年龄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现患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体育锻炼对安徽省高校教师中亚健康人群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了解体育锻炼对安徽省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影响,合理预防和控制亚健康,恢复健康。方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亚健康的症状和发生机制与机体运动不足有关,表现在运动的强度相对较小,频率较低,时间较短等方面。结论:加强亚健康与运动的宣传教育,对教师运动进行相应的指导,让更多的人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控制亚健康,恢复健康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亚健康问题是困扰高校教师群体的关键问题,亚健康状况的科学诊断与致因分析是亚健康预防、改善的基本前提。采用问卷调查和一滴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质亚健康状况进行了医学检测,同时系统分析了各类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得出主要结论:①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较高,且女性略高于男性,理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高校教师亚健康在年龄上和职称上呈现倒U型分布。②辽宁省高校教师群体亚健康状况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表现为胆固醇不规则结晶、脂质斑块;血液系统亚健康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消化系统亚健康表现为肠道毒素(黑色结晶);运动系统(骨关节)亚健康表现为骨关节炎。③影响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形成的主要因子依次为:生活习惯因子、饮食习惯因子、体育锻炼情况因子和工作环境因子,不同类型的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亚健康人群心率变异的风险评估参数,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根据《非体力劳动者亚健康评估参考标准》的调查表以及生活习惯调查问卷筛选出40~59岁无心血管疾病的亚健康和健康女性人群,分别测定心率变异各项指标。方法:心率变异采用韩国美迪克公司的SA-3000PMEDICORE心率变异分析仪记录心率变异情况。结果:亚健康组SDNN均小于健康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健康组 PSI 大于健康组,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心率变异与生活习惯的相关问卷分析结果得出,心率变异与影响身心健康的噪音污染有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证实,亚健康中老年女性安静时心率变异标准差低于30.81ms,身体压力指数大于79,可以考虑将这些指标用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测查与评估,能够及早发现,及时诊断,改善亚健康状态,促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及早恢复健康状态。随着噪音污染程度的加重,人体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加上外界压力加大,身体交感、副交感平衡破坏,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对外界调节能力下降,无法对外在和内在压力做出适当的机能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健康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文明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困扰我国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营养条件、培养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途径来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