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明清以来,武汉地区即为长江重要商埠,"五方杂处"之地,各种风味的特色美食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汉味饮食文化。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著名的"武汉味道"因各种原因逐渐消失,令人为之痛惜。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一些耳熟能详的武汉风味美食承载着作者太多有关家的记忆,亦寄托了作者对那些消失于舌尖上的"武汉味道"的回味与怅惘之情。近些年来,随着"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武汉煨汤技艺"、"老大兴园鮰鱼制作技艺"、"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武汉面窝制作技艺"等武汉传统风味美食分别入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著名汉味传统名吃的保护、传承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3.
在黑河边的决斗中,一声枪响,夺走了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生命。当时,他的长女玛丽娅才五岁,长子亚历山大四岁,次子葛利高里刚刚两岁,而次女娜塔丽娅还不满周岁……  相似文献   

4.
奥古斯特·雷诺阿是众所周知的印象派巨匠。他的艺术家的血统似乎延续到了子孙后代。他出身于裁缝家庭,可是他的儿子们也都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取再成功。不过都是在电影界。照片中的妇女是雷诺阿的曾孙女法国女演员索菲·雷诺阿(二十一岁)。由曾祖父的绘画艺术转  相似文献   

5.
王文书 《寻根》2024,(1):120-123
<正>关于董仲舒的后裔,正史记载非常简略。《汉书》说: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看来董仲舒去世以后,董仲舒的子孙举家迁徙到茂陵,董仲舒的后代继承了董仲舒的“勤奋学习,目不窥园”的家风,大都学有所成,“学而优则仕”,因此做了大官。  相似文献   

6.
徐作生 《寻根》2013,(3):76-84
1998年岁末,笔者应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之邀,首赴菲律宾讲学。其时,承三宝颜菲华友协理事长柯炳彪先生及其胞弟柯炳南先生的无私相助,就在我勘访之日,冒着被绑匪盯梢和绑架的危险,驱车至霍洛市巴笼山荒野之间,为我抢拍了一组珍贵的本头公祠庙及墓茔图片。  相似文献   

7.
余聪  采诗 《寻根》2009,(3):112-114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大家熟知的。然而,孔子为何取这样的名和字呢?据笔者所知,历代的解释众多,而具代表性者有四:  相似文献   

8.
梁武帝故里在何处?不久前,笔者前往丹阳萧王村作实地考察。萧王村,是一座依山傍水的自然村落,全村250多户人家俱姓萧,故村名别称“萧家”。这座小小的村落,出了齐、梁两朝皇帝,历史上称之谓“齐梁房”,也即齐皇房和梁皇房。两支宗脉中数梁皇房最为兴旺,自梁武...  相似文献   

9.
消失的褒国     
《寻根》2020,(3)
正陕西汉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代。大禹的儿子有褒氏分封于此,建立褒国。历经夏、商、周三朝,享国时间悠久。东周平王二十至三十年间,盘踞汉江中游荆襄的庸国溯江而上,出兵攻打褒国,褒国亡。封褒汉中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戈氏、彤城  相似文献   

10.
濒临消失的语言往往蕴藏着独特的知识内涵,它们的快速消失,让语言学家大感忧虑,作家依柏在《自然》杂志上对此做了深入报道。小小的铸铁平锅内,燃烧着撒尔维亚干叶尖,像一排点着的火柴。吉文这位美国印第安原住民中的希达察族老人,手持平锅走进屋内,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土语。这  相似文献   

11.
乔伊 《世界文化》2007,(9):21-22
在美国庞大的律师群体中,有一位外貌丑陋却口碑极佳的女律师,她的名字叫科尔。在法庭上,她扭曲的容貌常会引起众人的惊讶甚至恐惧。但是,这位丑陋的女律师,却以渊博的学识和言辞犀利的口才,以及咄咄逼人的气势震惊四座。为无数当事人打赢了官司。  相似文献   

12.
赵珩 《世界文化》2012,(4):32-3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旧时代许多商家店铺已经在大城市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最近偶然看到几幅西南小镇的社会风情图片,其中有两幅生意红火的香蜡铺,虽然远远比不上旧日京城香蜡铺的规模和气派,却也让人回忆起五十多年前的香蜡铺。  相似文献   

13.
正一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新安(徽州)多世家名族,其中就有韩愈后裔。韩愈后裔迁徽州,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据考,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山西上党有韩愈后人韩炜,"仕至池阳教授"。这个"池阳",是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淳熙年间,韩炜之子韩实,为避战乱,辗转南下,定居今休宁县城内北街。  相似文献   

14.
世界郭子仪后裔华县寻根相保明1993年4月27日,一封泰国来信经我驻泰大使馆中转,飞到了陕西省侨办。泰国郭氏宗亲会秘书、郭子仪后裔郭远功先生,在信中希望帮助查询唐代名将郭子仪遗迹及史料。世界郭子仪后裔华县寻根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郭子仪(697—781...  相似文献   

15.
张林初 《世界文化》2007,(10):40-40
应匈牙利安全与防务研究中心的邀请,我们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一行四人访问了这个美丽的国度。初夏的匈牙利,万物争荣,芳菲正浓。美丽的多瑙河、交响乐(篮色多瑙河》、音乐家李斯特、诗人裴多菲对我们来说几乎都能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16.
17.
魏宏运 《寻根》2015,(3):118
西安市长安区有个村庄叫耶家坡,居住着契丹族的后裔。据陕西省长安县志载:耶家坡位于魏寨东北1.5公里,岱峪河东岸,居民沿河而居,240户,970人。清嘉庆《咸宁县志》名耶家坡,以耶姓人居住岱峪河东岸坡地上得名(2000年长安县地名志编编纂委员会,长安县民政局内部  相似文献   

18.
傅辉 《寻根》2006,(5):118-121
一中华民族的姓,不仅是一种记录族群血缘关系的见证,也是后人寻觅同姓支脉繁衍、迁徙,探求家世渊源脉络的基本线索。但是,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嬗变中,异姓同宗现象却相当普遍。而明初以降华北移民后裔中的异姓同宗现象,则与史不同。据1993年版河南《内黄县志·氏族》调查,内黄一县之内,异姓同宗现象竟达七宗之多,其中明初移民分姓宗数与避难移民分姓宗数相等。虽然对那些因担心政治迫害而分姓的动因,无须多言,然而,对明初政府行为下的华北移民分姓的动机,无论从移民政策,还是社会学等方面,都有深入考察的必要。历经元末明初浩劫后的华北,社会经…  相似文献   

19.
王炳毅  刘亦实 《寻根》2009,(3):137-137
2008年清明节,以沐广飞、沐广中、沐孙为首的明黔宁王沐英的海内外后裔80余人,前往南京南郊江宁区将军山下祭拜先祖,场面很庄重,引来南京几家媒体的现场采访。而来自云南昆明《生活新报》的李姓女记者则在那几天随同沐广飞等人作全程跟踪采访。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沐英及其家族与云南边疆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语种正在消失从前世界各地的人们大约讲15000种不同的语言,如今尚存6000种。但其中有一半也将销声匿迹,因为人们已不再教孩子们学习这些语言。美国语言学家米歇尔·克劳斯认为:如果到2100年,小学生们还要学习某一种语言;如果某一种语言能够受到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