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排忧解难、送温暖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各种报道策划更是匠心尽显,亮点频频……  相似文献   

2.
纵观近几年党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报道,总觉得单调,有一种例行公事之感,那么,如何搞好排忧解难报道的创新呢?思想创新,让报道的主动性强些再强些 思想支配行动。要搞好排忧解难、送温暖报道,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此来提高新闻传播的品位,使我们的党报真正做到事为民所办,难为民所解,情为民所系,实现党报与读者的交融。  相似文献   

3.
刘江凤 《当代传播》2007,(5):119-119
为群众排忧解难送温暖,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题材.一方面,这类题材可以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本精神,体现出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纵观近几年党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报道,总觉得单调,有一种例行公事之感,那么,如何搞好排忧解难报道的创新呢?思想创新。让报道的主动性强些再强些:思想支配行动。要搞好排忧解难、送温暖报道,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此来提高新闻传播的品位,使我们的党报真正做到事为民所办,难为民所解,情为民所系,实现党报与读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8,(2)
扶贫济困干实事排忧解难送温暖——三秦都市报扶贫进城专栏报道评述文/谢克恒1997年寒冬即将来临之际,三秦都市报从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帮助都市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出发,与陕西省慈善协会密切配合,于11月10日至12日,连续三天,在一版的重要位置上,以“落...  相似文献   

6.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7.
危机是指"危及个体或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1]因此,处理和化解危机事件历来是组织形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政府的"媒介形象"则是指"政府通过大众传媒所展示和传播的形象.它是由政府的现实形象转化而来的.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政府的媒介形象展现首先与它自身的现实形象有关,同时也与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有关,与社会公众的接受与认同有关."[2]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但对社会公众而言,很多时候,政府的"媒介形象"就等同于其"现实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关键词表的基础上,以近三年中国重要报纸对公共图书馆的报道内容为样本,统计分析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报道热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早期关注的焦点;随着报道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出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现代化水平"、"服务理念"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建设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之前,为贫寒百姓送温暖、为困难群众解忧难,这将是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体而言,这一报道范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常规动态报道、个案报道、活动型策划报道.其中,常规动态报道,主要是对政府部门的扶贫济困工作予以动态报道;个案报道,多是对单个人或家庭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困难进行报道,发动读者奉献爱心、共同帮扶;活动型策划报道,则是适时以大型活动的形式,对某个特殊群体进行集中的帮扶行动.  相似文献   

10.
主题:<"慈善送温暖"大型主题系列活动/走进困难家庭>报道研讨会 时间:2003年1月12日下午2点半 地点:浙报大楼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开篇:作为都市报,如何围绕党委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发挥特有的表现形式,既应有浓烈的氛围,又贴近生活,并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年轻的报纸,如何通过具体的宣传报道,既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达到好的渲染效果,又让年轻的记者得到锻炼,更加真切地了解百姓生活?策划性报道如何既让领导肯定,又让群众满意,也能提高报纸的美誉度?最近,我们组织了"慈善送温暖"大型主题系列活动,"走进困难家庭"是第一组报道,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记者、编辑也从中受益不浅.希望通过今天这种形式的总结和探讨,既交流业务,又畅谈心得,成为早报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问题"建构的新疆区域形象,是扭曲的负面的新疆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客观的新疆政治形象是新疆电视台的责任.新疆电视台的《新疆新闻联播》通过对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的报道来建构政府形象,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报道来展示民众对政府政策及行为的满意与拥护,建构了一个执政为民、管理高效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实践》2003,(2):3-6
主题:<"慈善送温暖"大型主题系列活动/走进困难家庭>报道研讨会 时间:2003年1月12日下午2点半 地点:浙报大楼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开篇:作为都市报,如何围绕党委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发挥特有的表现形式,既应有浓烈的氛围,又贴近生活,并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年轻的报纸,如何通过具体的宣传报道,既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达到好的渲染效果,又让年轻的记者得到锻炼,更加真切地了解百姓生活?策划性报道如何既让领导肯定,又让群众满意,也能提高报纸的美誉度?最近,我们组织了"慈善送温暖"大型主题系列活动,"走进困难家庭"是第一组报道,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记者、编辑也从中受益不浅.希望通过今天这种形式的总结和探讨,既交流业务,又畅谈心得,成为早报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金鸣 《新闻三昧》2009,(2):70-71
当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也是突发事件高发期,舆论引导面临着复杂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如何把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眼下已成为地市党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金鸣 《新闻三昧》2009,(1):70-71
当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也是突发事件高发期,舆论引导面临着复杂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如何把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眼下已成为地市党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消除家庭之忧构建和谐"后方"二团积极为飞行员家属排忧解难本刊讯函授学员郑群策、东荣辉报道:"我是飞行一大队王教员的家属,小孩发高烧了……"前不久的一天晚上11  相似文献   

16.
畅通渠道,汇集源头活水 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代言群众心声的基层党报,要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以真诚的感情赢得群众理解和信任,必须确保信访渠道畅通无阻,让老百姓有倾诉心声的地方和机会.党报群工部是"窗口"和"门面",既代表报社、报纸、报人的形象,也代表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因此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要有耐心、诚心和热心,这样才能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来信来访的问题大多是基层百姓心声的反映,善待来信来访可以及时掌握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了解国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直接听取群众呼声,采纳群众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是以可视的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再现新闻事件的.形象是传播的主体,形象是新闻“语言”,文字只是形象的补充,形象的典型程度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正因如此,要搞好新闻摄影报道,必须首先在“形象”上做文章.改善了形象效果,也就提高了报道质量.由于是形象报道,所以在对象的选择上有别于文字报道.文字报道在选择对象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对于摄影的形象报道来说,这只是标准之一,是基础.只有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又不乏其形象特征,才是摄影报道选择的最佳对象亦即摄影报道的生命所在.不具有形象特征的新闻,可以形成文字报道,甚至成为优秀的新闻报道,但却不便于形成摄影报道,更不可能成为摄影佳作.所以新闻事件的形象性,是摄影报道在对象选择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报道是衡量一个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报道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形象,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的报道经验,搞好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是新闻单位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农民工就业难问题成为突出现象.如何做好农民工报道,更好地为农民工服务,牵动着党报社会责任的神经.为此,金华日报将"温暖"定为2009年民工报道的主基调,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围绕农民工的报道活动,拓宽服务思路、服务领域和服务方法,从关注农民工心理人手,为他们提供心灵情感的服务,推出多个专题活动和专版报道,既贴近农民工丁的实际需要.更贴近农民工的情感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提升了党报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