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长期以来他的“越名任心”、指斥名教及其与自然为亲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深入人心。然而嵇康思想深处却蕴涵着深厚的儒家底蕴,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前途命运方面,其儒家思想更是表露无疑。儒家的伦理道德及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等观念正是其教子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的乱世格局致使"家诫"盛行,作为"竹林七贤"领袖的嵇康在临终前留给儿子的《家诫》是研究其教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文中,嵇康一反常态地从坚守志向、谨言慎行等方面对儿子进行叮嘱,体现了嵇康人格思想的矛盾性。试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出发,结合嵇康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来阐述其教子思想,从他的矛盾人格中窥探出其思想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王家曾是声名显赫的望族。作为太原王氏数百年阀阅的开启者和有力推动者,曹魏名臣王昶为其家族显达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诫子侄书》反映了王昶“尊儒者之教,守道家之言”的家教思想,折射出王昶本人尚谦实、戒浮华、力矫时俗的实干精神和超凡见识,同时又饱含着浓重的全身远害的道家处世哲学,兼具个性和时代特征。《诫子侄书》中蕴含的真知灼见和拳拳之义凝结为王氏家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质,对其家风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诫子侄书》作为汉魏六朝家训作品中的名篇,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和承前启后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加强儿童的生命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但是,儿童生命教育单纯地在学校开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化的效果,家校融合推进儿童生命教育将成为教学的主流。主要探析家校融合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价值,并且分析其应用策略和具体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关于"和"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是中华民族所信奉的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核心所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达到的境界也不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从本体论、二元论和自然论上提出了与传统所论之"和"截然不同的关于音乐的本质--"和"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创新和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7.
<声无哀乐论>所涉及的音乐美学问题很多,但主要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其一是说音乐的本体是来自外在的自然,因而不包含哀乐之情;其二是说人们在倾听音乐时之所以产生哀乐之情,这并非音声使然.音乐与情感各自独立,但是在对应的关系层面上两者产生了关系,这使得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出现多种不同的现象,声无哀乐和声有哀乐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嵇康论述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陈嘉庚的教育事业,蕴含着明确而深邃的教育思想。陈嘉庚教育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兼采西方现代文明思想而形成的,其对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和”为关是嵇康《声无哀乐论》关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法则的最好承载者是音乐,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所以,“和”关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0.
韩愈在面对中唐“耻于为师”的风气时,创作了我国第一篇教育论文《师说》,提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能,并以身作则,形成“韩门学派”,传播了儒家思想。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师说》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结合当下的教育政策,论述《师说》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的教育职责、师生之间友好关系,指出《师说》在重视思想引领、尊师重道、尊重学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赐琏是清嘉庆至光绪年间(1796—1880)万泉县西景村(今万荣县汉薛镇西景村)一名乡村教员。庄户人家出身,六十二岁方得一子,为教育后人尝作《诫子辞》千余言,可同《朱子治家格言》相媲美。《诫子辞》内容翔实,贴近民众生活;语言浅显,讲究押韵对偶。读之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百余年来,民间广为流传,被视为乡村"家教"的蒙学好教材。  相似文献   

12.
嵇康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自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反映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以及音乐的功能等诸多问题。《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不但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之所以说嵇康诗作源出于曹丕,主要原因有三:超尘游志的情感主题、对曹丕诗语的化用和"鸟"意象运用。嵇康诗歌固然过于严峻激切,情感抒发缺少中和之美,但嵇诗却能够综合运用比兴手法,兴寄高远,达到了钟嵘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魏晋是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标志无疑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把音乐从封建政治功利中剥离出来,使音乐得以变得纯粹。在其著作《声无哀乐论》中通过辩论详细定义了声和音并深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与构成以及功能。他的音乐理论是对当时主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反动,两种美学思想既对立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正是由于历经战乱,汉室典籍被毁,礼制缺失,造成巨大的思想混乱,给曹操统一全国带来极大的困难。曹操要实现统一全国的梦想,就必须和守旧势力作斗争。正在曹操为此犹豫不决之时,仲长统的适时出现以及他所写的《法诫篇》,为曹操加强集权,建立丞相负责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仲长统《法诫篇》的分析,力求将仲长统这个擅长政论的文学异才介绍给大家,与方家共享。  相似文献   

16.
蔡莉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51-152
嵇康是中国古代音乐关学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史上,除《乐记》外,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在当今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颜氏家训》所提出的治家之方、教子之道、处世之学,对现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嵇康常以《养生论》来标举其个性,然而从他的养生中来看却有很多是有悖于此道的。《养生论》的产生有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均与之不符,不难发现在《养生论》之后,所隐藏的是狂傲与峻直,这才是他真正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正在各地开展的构建“有效课堂”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核心是建立“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①变注入式为启发式,②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③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论语》里找到最佳答案。语文教育应该吸收儒家“取宏用精”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他的《声无哀乐论》力图摆脱传统礼乐思想的束缚,主张抒发自然之性,体现了魏晋时期追求艺术美、自然美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