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项改革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甚至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改变传统  相似文献   

2.
课堂初始阶段,引导学生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大致内容,然后揣摩品读,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哀伤和雷利渴望和平的心声.在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如理解"蓝盔"的含义;通过对比深刻领悟雷利送爸爸与接爸爸时不同的心情等.初步感悟出雷利因失去父亲而更加渴望和平、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略)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郾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数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课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能说说“呼声”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再读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后,大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充满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战争灾民的无限同情,对挑起战争的国家和策划者深深仇恨。  相似文献   

6.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3,(13):33-34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教学本课要依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这一学习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通过加利秘书长向全世界呼…  相似文献   

7.
这篇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与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感情。教学此文,应根据本单元导读提示和本课感情浓烈、抒情性强的特点,以“读”为主线,用“读”架设起学生和女本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真切感受,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教学试验]一、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活动与问题预设:1.学生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相似文献   

9.
刘敏  舒翠萍 《湖北教育》2006,(12):39-40
教材简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选自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是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课文内容是一个因失去了父亲而悲愤的、对和平无比渴望的中国孩子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肚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  相似文献   

11.
李雪梅 《湖北教育》2003,(15):35-3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名中国中学生雷利在1996年写给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的前半部分表达了自己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语言质朴,感人肺腑。后半部分则放眼世界,纵观时空,表现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文字凝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生已了解到很多与此相关的信息,有一定的知识与情感基础。因此在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潜心涵泳、诵读体会、语境想象、移情体验、拓展资源中学会感悟,学会表达情感, 从而构建富有诗情画意,能给学生铺上语言和精神底色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荣芹 《山东教育》2003,(10):26-28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及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3郾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含义。4郾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5.查阅有关战争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1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思想感情。2郾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述的。教学准备:1.带有生字的词语卡片。2.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课件。3.战争给各国带来灾难的各种图片资料。4.查阅有关国际战争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由当前的国际战争录像资…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成功的朗读能使人感受真切,真情流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下面是笔者在一次展示课上听到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的朗读指导片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雷利爸爸的语句,体会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之后,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5自然段:师:(语调低沉、缓慢)是啊,这么一个可亲可敬、才华横溢的父亲,为了捍卫和平,被无情地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他的儿子——雷利,他满怀信心地等着亲爱的爸爸能凯旋归来,可是他等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这突来的打击,让小雷利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这是一个叫雷利的中国孩子给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的一封信,信中饱含了一个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理解作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作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节课,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任务驱动,师生协作,共同探究来组织教学的,它注重了学生语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堂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将语、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内容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的课。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一节课。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会写信吗?写过信的请举手!生:会写。师:写信要注意哪些事情?怎样写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有专家说:“一个人平平常常地走在路上,就是散文:走着走着,摔了一跤.就是小说:用手指对着他的屁股用力一弹.把他从地球弹到月球上去了.就成了诗歌。”可见.诗歌创作.注定需要创作者极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够使日常枯燥生硬的教学模式活跃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推动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人教版四下)是一封回信,教学中如何既突出文体的特点又不钻进书信的桎梏之中呢?不少教师是将雷利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做为教学的重点:课前互动,观看有关战争的视频;重点研读的是“战争与和平”,当前还有哪些地方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