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晋国的采邑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国的世卿大族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为数最多,其采邑数量也大大超过其它各国。本文通过对郤氏、范氏、赵氏三家采邑发展与家族兴衰的分析,认为晋国采邑制度的特点在于:一是采邑的归属变化频繁;二是一族多邑和一人多邑的现象十分普遍。而采邑的得失无常、频繁易主,是造成晋国卿大夫氏族称谓纷繁复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代的县制是采邑制的对立物,各个国家的县制有着很大的差异。晋国的县小于秦楚的县。秦楚两国灭邻国而设县,晋国往往以邑为县。秦楚两国的县直接隶属于国君,晋国的县则逐渐脱离公室的控制而变成了世袭的采邑。晋国公室最后被一分为三,与其县制的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代的晋国,诸多强宗大族相继衰亡,反而是异姓的赵氏家族几经磨难,最后与异姓的韩、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主要原因是赵氏在家族内部继承上,摆脱了世袭贵族的立子的宗法继承制,而代之以立子以贤;每一位赵氏掌门人对待手下士人都是不拘一格任用和重用。赵氏虽然也被称为贵族,但实质上是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士族,因此赵氏在晋国虽然遭遇挫折,但却日渐壮大。  相似文献   

4.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国,也是当时最先进的诸侯国之一.随着晋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军事法律制度相继建立起来.在晋国中后期,官员的致仕制度也开始建立,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晋国致仕制度的初步形成有关晋国官员致仕的记载,《左使》和《国语·晋语》中就有十余处,致仕人数也有四位,即范武子士会、范文子士燮,还有祁黄羊祁奚和韩献子韩厥.见于文字记载的第一位致仕的晋国官员是士会.晋景公时,执政的士会看到 氏势发展迅速,“共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氏家族在晋国任官者多到“五大夫三卿”.迅速上升的 氏大有争作正卿的势头、士公会惧怕与之争锋而祸及其身,决定告者致什、景公八年(公元前592年),士会把土燮叫到身旁,对儿子说:“燮啊,我听说喜怒合乎礼的很少,而  相似文献   

5.
本课教材的重点是平定“七国之乱”;难点是“王国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头绪多,内容复杂,名词、术语又多,因而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王国问题的解决西汉的王国问题,是西汉王朝前期一大政治问题,它关系着汉王朝的兴衰和关系着国家的统一、还是分裂。西汉王朝花了近百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教材首先谈到异姓诸侯王产生的原因及刘邦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教师可以韩信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围绕君权与卿权的互动,同、异姓氏族间的博弈,郑国氏族的流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郑武、庄时期,郑国的氏族形态只是一氏一族,一世即亡,殆至文、穆时期,延及数世的大家族逐渐形成;郑悼、成时期,同、异姓氏族博弈,殆至僖、简公时期,异姓氏族消亡,同姓氏族膨胀,七穆世卿制形成;郑简、定公时期,七穆氏族繁荣发展,势力达到了顶峰,殆至献、共时期,印、丰、国、游四氏相继衰落,罕、驷两族共享了郑国政治。郑国政治与其氏族密切相关,其氏族的流变推动和影响着郑国政治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7.
我们所要讨论的“异姓诸侯王”指的是楚汉战争中刘邦先后分封的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他们为推翻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消除分裂,为西汉政权的建立,为中国走向统一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关于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的背景、过程、性质及铲除的原因都是十分复杂的。本文对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他目睹旧贵族在政治动荡中的沉浮,如晋国当过权的贵族栾、邰、胥、原、狐、续、庆、伯等八氏,都沦落为奴隶;反之,如齐国的鲍子文、鲁国的婴齐、晋国的州绰和竖头须等,原来都是奴隶身份,却当了“常隶”“守藏”等职。周礼在当时已经失去了规范社会的作用,于是孔子提出了以“仁”这一范畴为中心的实践理性学说,作为传播思想“礼”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9.
卻氏家族是晋国的公族,自卻叔虎始见经传到最后灭亡,这个家族始终在晋国的政治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这个家族灭亡较早,没有参与到后来的六卿专政乃至三家分晋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去.所以这个家族历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卻氏家族的兴起正值晋国国力逐渐增强并直接参与争霸中原之时;而他的灭亡也正是春秋中期列国普遍出现的大夫专权、君卿斗争激化的标志性事件."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本文拟以春秋前中期卻氏家族的兴衰这一个案切入,来呈现春秋时期大夫阶层从弱到强进而专国主政和君卿斗争的这一大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晋国的社会变动尤为典型,新制度较早产生并确立于晋国,代表着春秋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影响晋国社会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军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功制度的推行,对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关系、社会阶级关系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春秋晋国的军功制度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是战国时代军功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晋国县郡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郡县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精神在地方政权方面的体现,也是古代官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课题。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北方大国,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其郡县设置如何呢?文中从晋国灭国拓土,置县邑郡的时间谈起,进而论述了晋国置边县而内县的层次变化趋势、以至发展为赵、魏、韩、三氏的基本布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士氏家族,一贯重视对子女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据古书记载,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592年),晋国一位呢?他认为儿子那样做,是不懂得谦让;而对长辈不谦让,就是不尊敬老人;不尊敬老人,就会使自己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士会这样反复地教育儿子,给士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的社会流动不仅发生在不同阶层之间,更体现在地域空间上,春秋列国之间的以及列国内部的冲突与变动引发了极为频繁的流亡现象。地处山西高原的晋国可谓是居诸国之上流,在春秋争霸格局中面临着东部齐、西部秦、南部楚等国之压力,因此晋国在地缘政治部署中分别利用各国流亡人士的智慧以及所提供的政治情报为晋国争霸事业服务;同时晋国流亡他国的精英人士也往往服务于敌国以制衡晋国,这种双向的地域人才流动构成了春秋史上一道独特而精彩的图景,也为人们探究晋国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3)
豫让是春秋末晋国的一位志士。最初,他是范中行氏的门客,后又投奔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为其家臣。豫让归顺智伯后,智伯对他非常宠信,非常尊敬。不久,智伯联合魏氏、韩氏进攻另外一家贵族赵氏,围住了赵氏的领地晋阳城。在万分危急之际,赵  相似文献   

15.
晋国历史,上起唐叔虞封晋,下迄韩赵魏三家分晋,长达六百年之久。其间,正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剧变时代,晋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变革,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具有代表性的缩影。通过改革,晋国获得并雄居霸主地位一百多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变革和发展,在中国历史文化构成的里程碑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因此,搞好  相似文献   

16.
晋悼公三年(前571年),晋会九诸侯城虎牢以逼郑;晋悼公十一年(前563年),晋荀偃、士帅师灭阳之国,以其故地与宋,虏其君归,徙其族嗣于霍人;晋平公十一年(前547年),卫大夫孙林父以其采邑戚叛卫属晋,晋赵武会诸侯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邑予孙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今山东曲阜、湖北钟祥等地相继发现了春秋时期的炼铜、铸铜遗址。根据古代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可初步认定在春秋时,某些卿大夫的采邑与这些遗址的所在地可能位于同一区域内,那么由此可推断春秋时期这些采邑中可能存在着炼铜业或铸铜业。这有助于扩大对春秋时期采邑经济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之际,赵简子作为赵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推动了晋国社会的变革,瓦解了旧的、腐朽的统治体制,奠定了赵氏从晋卿向诸侯转变的基础,其中晋定公十一年赵简子病寤所讲的谶语是根据晋国的发展趋势为赵氏制定的战略,指明了赵氏由家入国的政治路线,从而保证了赵氏逐步稳定和扩大势力最终夺取晋国权力,规划了赵国的基本蓝图,促进了赵国二元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之际,赵简子作为赵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推动了晋国社会的变革,瓦解了旧的、腐朽的统治体制,奠定了赵氏从晋卿向诸侯转变的基础,其中晋定公十一年赵简子病寤所讲的谶语是根据晋国的发展趋势为赵氏制定的战略,指明了赵氏由家入国的政治路线,从而保证了赵氏逐步稳定和扩大势力最终夺取晋国权力,规划了赵国的基本蓝图,促进了赵国二元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445年 魏文侯即位,任用李悝,实行变法 公元前403年 晋国赵、韩、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领地(三家分晋) 公元前386年 田氏代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