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读性,理应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且看迄今人们对于新闻的几种权威定义: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  相似文献   

2.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7,(6):114-116
用事实说话,这是中外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基本原则之一,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靠事实影响受众,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对此,中国记协原主席吴冷西曾指出:现在我们有的记者不会写新闻,特别是不会用事实写新闻.他以徐州酒厂女工吴继玲,在粉碎葡萄时一只手被机器轧断后,在各方大力协作下送到上海抢救的报道为例说,这件事本身就已十分感人,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但记者偏偏加上一笔:"真是社会主义好啊!"似乎不这样写,别人就不晓得.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是解读新闻的重要手段.解读新闻就是把新闻事实的内涵解读出来,关键在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底蕴,洞悉事物本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媒介逐渐由专业媒介、大众媒介、地域媒介发展为业余媒介、个人媒介和全球媒介.加之技术手段的变化与前进,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网络“草根”业余评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刘腾 《青年记者》2007,(3):118-119
关于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说法很多:评论是媒介的眼睛,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评论是媒介的生命。其实,评论就是一种见解主张,会显现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当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它所具有的新闻性、评论性、指导性和论争性,所发挥的本质作用、媒介作用和社会作用是其他新闻类型所不能代替的。它的作用不在复述新闻事实,而在揭示其间的本质属性,分析其发展的趋向,告诉群众将会怎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轰动世界的事件未必每天发生,但轰动性的新闻每天都在诞生.许多时候,原本普通的事实,经过某些媒体的渲染,便可产生轰动效应.更离谱的是,一些传言或子虚乌有的东西,也堂而皇之地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武警被拐骗到煤窑挖煤一年多,这样的"新闻"背后,是事实还是谣言?可信度几何?如果是谣言,它又是如何变成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一、"媒介失语"的界定 所谓"媒体失语",就是大众传媒在面对一些新闻事实、尤其是在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时,迫于政治、经济或者某种社会舆论的原因,对新闻事实不予报道,评论或报道不及时.这一现象是当今媒介公信力缺失的重要表现.任何社会治理和决策都需要关于社会的充分的信息,而信息首要的是及时、然后是全面和准确.在现代社会,社会治理和决策所需的信息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政府内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一是以发布新闻为专业的现代传媒.这二者均有社会公权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娱乐化"是指伴随大众化报纸的兴起而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即为了迎合受众娱乐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过分注重新闻的娱乐功能,形式上追求新闻的故事性、吸引力,以致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它是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也是整个传播环境泛娱乐化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9.
陈丽 《新闻窗》2013,(2):15-15
关于新闻的定义,陆定一说它是"就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传播学理论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等等。这些定义有一个共性:新闻是离不开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真实美是新闻最本质的美。一、新闻的真实美谢逸溪在《新闻美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美包括:要素美、细节美、真情美和整体美。简而言之,就是指新闻中的主体及客体人物必须真实,不能人为捏造或改编,新闻不像小说般可  相似文献   

10.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11.
"影视报道"定义于电影电视的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的基本传播功能,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报道",核心功能是告知事实的"报道".针对"影视报道"百年来饱受事实失实的"假面"困扰,本文在能指、所指语言结构和"媒介事件"原理语境下,拟从"影视报道‘假面'困扰源自语言能指、所指结构原理的失衡"、"影视报道‘假面'的本质是演绎‘媒介事件'"、"‘大摄影'技术语境下影视报道的‘假面'消遁与真实回归"、"‘伪记录'演绎‘艺术记录'的有限空间"四方面探寻影视报道守真品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陈奕 《东南传播》2011,(6):118-120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界的重要趋势,反映到新闻教育领域,"媒介融合"专业的设置是对这一现状的积极回应.而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创办"融合新闻"专业的新闻院校,密苏里新闻学院堪称典范.由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院"融合新闻"专业的全面介绍,为我国新闻教育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公共新闻"公共新闻(public joumalism),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闻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闻学理论.其特点是主张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强调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公共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技术、新渠道备受推崇,传播新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但新闻的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却处于下滑通道中.新技术虽然为新闻生产插上了翅膀但并非常用手段,新渠道促进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但受制于生产者的态度,优质内容仍是提升新闻影响力的根本.媒介融合的最大价值在于促使新闻生产理念向新闻本质属性回归,而"受众兴趣"是优质新闻内容生产的"原点".  相似文献   

16.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主要原因固然有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作品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深情,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生命力,使得这些新闻作品事过境迁却魅力依旧。由此可见,新闻不是无情物,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好的新闻作品也应包含感情色彩,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新闻有情方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新闻不是行政命令,不能强迫读者读下去,可读性是新闻吸引读者的惟一手段…  相似文献   

17.
导语和背景均是新闻学范畴,且均为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指消息中具有可读性、启发性或某种富有吸引力的开头。它是吸引读者阅读消息的媒介,在消息中占有突出地位。消息背景,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它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表现主题服务。它重在揭示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或一般现象之间的关系;重在揭示单个新闻事实与系列事实或系列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人们从中透视一则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18.
就报纸等平面媒体而言,新闻"表情"也就是新闻编排形式的集合,它是新闻事实借助版面语言的"呈现"方式. "表情"组合强化阅读"自发、自主、自省" 新闻"表情"既包含着文字细节、线索梳理等情节要素,也以强弱、轻重的结构组合直观展现着编者的新闻价值取向."表情"在以版面编排手段包装新闻的同时,也潜在传达出编者的新闻情绪.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评论是解读新闻的重要手段。解读新闻就是把新闻事实的内涵解读出来,关键在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底蕴,洞悉事物本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媒介逐渐由专业媒介、大众媒介、地域媒介发展为业余媒介、个人媒介和全球媒介。加之技术手段的变化与前进,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网络"草根"业余评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文化值"一词初见于<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其开头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其痛……"那么,什么是新闻的"文化值",笔者界定为:它是隐伏在新闻事实深层的人文方向和精神内质.它与受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活动.新闻的文化值是新闻报道的"本位",是加重新闻分量的砝码,是新闻报道流播久远的旗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