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的“虚静 ”论与绘画精品谈的是画家的心境与绘画精品的关系极为密切,画家空旷澄澈的心境是产生绘画精品的前提,画家在内心上只有排除主客观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倾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才有可能产生绘画精品。  相似文献   

2.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3.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4.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5.
说虚静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说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虚静说”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文本创作的角度揭示了“虚静说”与作家创作心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虚静的心境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来历代文学批评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8.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创作过程中要进入文思泉涌、浮想联翩、精魄奔荡、左右逢源的境界,作者必须保持澄心静怀、空明清净的心理状态。创作主体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审美创作及文艺事业有正确的认识并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历史感,同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以保持高度的审美注意,把心理活动、才能智慧集中和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去。  相似文献   

11.
庄子书中多借寓言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虚静"的审美心胸,"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行为表现,"解衣般礴"的审美自由精神这三点是庄子的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庄子是借助对绘画美学思想的阐释来完成他对艺术之道、艺术人生的追求。思想对中国古典绘画美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六朝山水画的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14.
“虚静”理论由先秦提出,到魏晋南北朝被文艺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并不过于注意以荀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虚静”论的区别,倾向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理解“虚静”审美范畴。但事实上,儒道“虚静”论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虚静”论是与道家体道工夫紧密相连的,它更多属于一种精神境界论,因而具有美学性。而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是与认识中的解蔽  相似文献   

15.
虚静与迷狂     
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进入两种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虚静与迷狂。在这两种极致状态中,情感与理性,无意识与意识都起着不同作用;但也有着共同的内在指向:在与日常情感的疏离中,使创作的“自主情结”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6.
说“虚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强调酝酿构思文章内心要清虚宁静。“虚”即空虚,指心头没半点别的事,这样心里才宁静。写文章为啥要有这样的心理环境呢?在“养气”篇中他解释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说水停止不动,就能像镜子一样把人影照出来;火焰静止不飘移,就能把事物照清楚;写作时文思也不要被打扰,我们才有清明的精神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7.
传统注释家主刘勰虚静说源出老庄,王元化认为<荀子·解蔽篇>的"虚壹而静"才是其渊源.最近,青年学者李金松博士等著文,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原有材料进行了新的阐发和解读,对王说提出不同意见,维护传统观点.本文认为李文的分析方法和认识见解有欠缜密.笔者赞同王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传统“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虚静"理论的阐释着重于"审美观照"和"审美心胸"的静态内涵,对它的现代审视则指向"审美判断"和"审美实践"的动态内容与深层目的。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视域中,"虚静"既涉及审美心态,也涉及审美方法论。"虚静"的审美态度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容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9.
肖坤 《文教资料》2011,(25):11-12
"虚静"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主体有重要意义,历代学者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阐释,苏轼作为集书画、诗歌、散文创作所长于一身的大家,对"虚静"有自己的理解。探讨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要求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品格、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虚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论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强调虚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创作出较好的毕业山水画作品,对于学生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