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蕴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社会价值与哲学意义毋庸赘述。解读《浮士德》这部作品应该跨越时代和思想的局限,着重从哲学的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为了加深对《浮士德》的认识和理解,本文针对《浮士德》的人性问题和哲学观念进行分析阐述,主要从"太初有为"的行动哲学、善恶二元搏斗的人性观和泛神化的宗教观三个方面,揭示出隐藏在它变幻多端的场面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背后的人性问题与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浮士德》是人类审美精神自由表达的诗意的范本。浮士德在情理之辩中不断追求生命存在的美感和自由价值,在不断实践中体验生命的自由和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美学作为一种年轻的美学思考,逐渐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美学界正在盛开的一朵艳压群芳的奇葩。浮士德重视实践,崇尚自由,追求情感,提倡自我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但浮士德这种追求情欲、物欲享乐的方式,在给人类以欲望化的生命自由哲学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人类欲望的过分膨胀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浮士德精神应在生命美学中得到审美观照,对浮士德精神的生命启示性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3.
马洛创作的浮士德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英雄。对其悲剧的理解应当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之中。浮士德的悲剧在于其追求理想和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这一时期的秩序观,基督教新教信仰和人文主义世俗理想的冲突以及其自身理性和欲望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4.
苏轼从文学创作、自然美景、乡风民情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真谛,部分地化解了入世与出世、仕与隐、穷与达的矛盾和痛苦,使"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种处世方式得到了圆融的结合。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中国文人的新型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5.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以隐喻、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秘史,从而揭示了个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孤独情结。探索孤独之后的人性隐喻是理解小说的核心所在,本文从欲望沉浮之中的人性隐喻与孤独叙事之后的现代反思出发,来分析作品中复杂隐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历来是温情、无私奉献的,母亲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多是和谐、融洽的,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一反常规,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和张爱玲的《金锁记》跨越时间、距离和文化的差异向我们展示了异质的人性与人际关系。两部作品表达了男权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残缺的家庭、对儿女自私的爱、对金钱的痴迷、畸形的情欲、隔绝的生活环境和多疑的性格几个方面导致人性异质。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注重对人类现实和精神生活的探究,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第五个孩子》(1988)以及续集《浮世畸零人》(2000)讲述了骆维特家第五个孩子班出生后给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由于班的"生物返祖"、异质等特点,遭到家人的歧视与排挤,班被迫离家出走,流浪在外,而最终坠入悬崖丧生的悲剧性结局。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这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所体现的人性,为读者理解莱辛及其作品提供新角度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明时代从它开始到今天的历史,包括《左传》所记历史,都说明:是制度制约人性的发展和变异,人性的发展和变异又具体化为历史。明日历史的新起点,应该是完善新制度,善化人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采用心理分析创作是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内容。其小说能自觉地以情欲、非理性、潜意识来刻画人物、阐释人性。被视为张爱玲心理分析代表作的《金锁记》则将性压抑带来的变态和破坏性推向了极致。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异化内因在于其情欲、金钱欲逐步抗争、异化,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全面剥落,可细析为情欲的异化、金钱欲的异化、人性的全面异化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男权社会中女人生存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0.
择主而事为社会动荡时期普遍的人才流动现象,《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不约而同地对此进行了大量描写。根据主体能动性的差别,两部作品所描写的择主而事现象可分为3类:一、静待择主;二、主动择主;三、被迫易主。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儒学权威地位的衰落,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外部条件;个体意识的觉醒,则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1.
《边城》是沈从文 "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她是一曲悠扬感伤的牧歌,更是一首清新优美的颂歌.作品的字里行间,深深贯注了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礼赞,特别是他对人性美所做出的淋漓尽致的艺术建构.在小说中,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翠翠正是其中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那善良重义的老船公,那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那正直而勇敢的年轻兄弟,也都是那么血肉丰满,灵动感人.作家试图通过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来表现他所主张的健康而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2.
时人性的探索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话题.陈昌平的中篇小说<肾源>中展示的性善与性恶的斗争.深刻、感人,为探讨新时期人性的创作提供了又一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被释放的姜戈》于2012年由美国温斯坦影业、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出品,影片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重现了黑奴解放运动的历史主题,被释放的姜戈爆发出来的惊人能量诠释了通过血与火战争抗争捍卫的"人人生而平等"社会基石的伟大意义及正确性,更标榜了黑奴解放运动对于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简·爱》和《呼啸山庄》在题材、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声音、意象创造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两部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区别,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对于理解该作品以及文学创造规律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澳文明交流的使者,尼古拉斯·周思在他的作品《红线》中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该作品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浮生六记》为文学背景,以佛教轮回转世的思想为基奠,讲述了一对跨国恋人续写前世姻缘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对《红线》进行互文性解读为我们重新解理解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红字》被视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文学意象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和观念。本文以象征为出发点,对这两部小说做了一个系统的平行比较研究,从主人公所佩戴的饰物,主要角色的名字和红色的象征意义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主要的文艺理论著作,而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许多学者认为作为萧统通事舍人的刘勰在文学理论方面对《文选》选文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地去讨论。  相似文献   

18.
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可令人们对当代社会产生认知,讽古喻今的写作手法更能令人们对当代时期和现在生活产生强烈对比。芥川龙之介编写的《罗生门》巧妙地运用讽古喻今写作手法,引发读者对人性的反思。其中男主人公在无路可退的条件下选择了罗生门寻找一线生机,并在强烈的现实问题当中毅然决然选择收起自己的良知,男主人公内心发展受社会和生存影响具有强烈的善恶反差感,这其中产生的人性问题足够引起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19.
《卢塞恩》是一篇可以反映托尔斯泰早年思想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个流浪歌手被文明人所拒并加以嘲弄的事件,藉此谴责文明社会的虚伪和冷漠,并进而否定文明社会的进步意义。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和调和人间矛盾,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德"观念出发,相信有一种"世界精神"可以使人们相互亲近;托尔斯泰主义已初见端倪。分析托尔斯泰主义在自我道德完善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思托尔斯泰主义在人性理解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电影《交换人生》不仅凭借着“奇幻+喜剧”的叙事模式,为观众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氛围,而且展现了在当今消费社会语境下人性的异化,即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冷漠。在实现异化人性的救赎层面,导演将满足简朴的生活与温暖亲情唤醒良知作为其主要救赎路径。相比电影《万里归途》的宏大归家叙事,影片采用了个体回归温暖小家庭的叙事模式,这与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观众产生了深切的情感共鸣,因此这部影片在春节档影片中得以脱颖而出,为我国的“归家”电影叙事模式提供了新的表达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