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以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普遍性和审美性,使其成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作品。文章从纯粹审美的无功利性、广告目标的功利性以及广告审美的无功利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广告审美无功利性的特点。虽然广告本身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但对广告的审美却也具有纯粹审美的无功利性特点,这可以为广告作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彰显了现代性的基本观念与原则。其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与“自由美”的命题涵盖了艺术的自律性诉求,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康德在强调审美主体自由自觉的基础上,其审美理想的二律背反定律与“依存美”的的概念触及到审美观代性中人道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据说,艺术是对现实的远距离超越,也有人说,艺术要象现实中的人一样具有蓬勃不息的生命。 一 艺术作品的意味实质上就是人们的审美经验,因此,历来关于艺术与非艺术的争论都必然归结为审美经验与现实经验的区别。 将审美与生活区别开来,是审美科学得以独立、发展的前提。为此,康德曾把审美界定为无功利性活动,布洛又把这一理论发展为“心理距离说”,即是,审美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断裂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后者是对前者在美学上的反思和超越.作为美学范畴之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审美距离这一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西美尔正是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从生活距离和艺术距离两个维度丰富了前人的“距离说”,并将其运用到时尚理论,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时尚如何同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时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它有别于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报告文学无法摆脱社会道德观念、摆脱对善的追求却与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的、具备无功利性的审美之间并无悖论.报告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而审美的超功利性发生在审美主体的接受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虚静"说和西方的"距离"说都属于审美注意理论,二者共同揭示了审美注意的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同时,二者在审美"距离"、适用范围和审美过程三方面,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当今中西比较诗学普遍兴起的背景下,二者相互比较、相互借鉴吸收,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审美“心理距离”是构成和维持审美关系的前提和条件。小说主要是通过叙事物化作者的审美心理距离,同时也制约着读者的审美“心理距离”。从而有效地实现主体的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的主客体之间有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而从物理与心理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审美距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电影审美距离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对电影审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既然审美是物我同一的境界,为何有"心理距离"?美的心理意义在距离方面有何种表征?在审美救赎灵魂的今天,"心理距离"在审美中的特点及意义何在?本文试图再分析审美心理距离说,揭示其意义,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顾准 《文教资料》2012,(22):87-89
审美是一种移情,它体现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愉悦的或是灵魂净化的,可能达到思想的启悟,体现为灵魂的终极关怀。正由于无功利无厉害,没有实际目的,拒绝物欲,审美才是精神的高蹈,然而审美的"无功利",却是以"有功利"为历史与心理前导的。原古巫术的目的与功利意识,为原始审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实际功用形式和原始文化态度,为原始审美意识发展提供土壤;审美和日常生活联系,呈现由功利向非功利的过度和转化。审美在功利性转化为非功利性的过程感受精神的愉悦。  相似文献   

11.
时尚因具有商业性、消费性、短暂性和平面性等功利性特征而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负价值的,与无功利性的审美相去甚远。然而,时尚突出地体现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时尚也常常按照关的规律来生产和设计。在功利性特征的表层之下,时尚还蕴藏着超功利性、新颖性、感染性、先锋性和感性化等审美特征。对时尚的特征作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时尚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在感受、追随、摹仿时尚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时尚观、科学的时尚观和审美的时尚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艺术创作和审美进行了深入分析,就艺术审美的无功利性和功利性的存在进行了阐述和剖析。对美与功利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人的观察视角不同,决定了观察距离的不同。但艺术观审中的“距离”则是一种超实用的审美距离;是日常心理距离向审美距离的跨越。由悲喜剧中的距离审美和假定性心理图式,展开接受美学的距离视野,以此论证艺术与生活中观审距离的生成。接受美学系统阐述了审美距离的生成在于“意义”与“自我感受”的连续性,即审美最佳效果的适中距离,而悲喜剧的艺术接受,最为典型地解释了审美距离的复杂性质;同时,从“生活”中的观审跃升到“艺术”中的观审,也需要心理“距离”的产生,它是两者转化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4.
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参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涉及心理体验、终极去向的问题。在美学感悟中,审美感兴过程也同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验过程。本文将从无功利性、直觉性、超越性等方面,分析佛禅以明心见性为旨归的参悟方式,见出其强调对个体的直觉体验,凸显个体生命的感悟和超越的特征。禅宗的参悟仍然以其独特的体验方式融入审美感悟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美学感知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本性决定人类具有审美能力。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审美观念中审美与功利是紧密联系的,中外最早的艺术史资料和美学史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审美活动的功利性逐渐退隐,由显性功利变为隐性功利。在人类心理发展史上,功利、道德都是先行先在的,它们必然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形成审美的隐性功利性。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距离是审美的一个必要因素,审美中的距离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指时空距离,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因素的"心理距离”。审美过程中插入心理距离以后,实际上处于一种功利情感淡出审美情感介入的状态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异与惯常思维,是由于距离带来了艺术的虚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审美是现代性的一个表征与进入的途径。如何理解现代性,理解现代审美,传统审美是一个有效的参照系。因此,反观前现代时期的传统审美,从现代与前现代的差异中寻找现代性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它。传统审美是他律的,而现代审美是自律的,传统审美中主体是缺失的,现代审美中却有主体的自觉,同时古典与浪漫的美学表征差异,也构筑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审美差异。现代性的一些特质也就在这些差异中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齐美尔对艺术内部因素的剖析中,有一个核心的范畴,即艺术风格。齐美尔将风格与艺术、审美甚至现代性体验联系起来。艺术风格是齐美尔艺术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也是齐美尔"距离"这一审美救赎思想在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区分、选择和对立是和社会等级次序的区分、选择和对立相互对应的,反映的是社会的功利性目的。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内容是和消费者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消费的公共话语系统操纵下的功利性的审美实践。审美趣味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这不仅仅反映在当下的共时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历时性的趣味变迁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流行乐歌词作为一种文本,已成为一类重要的大众精神消费载体,反映、引导着大众文化审美心理。当代流行乐歌词创作既遵循传统的民族审美心理,也追求现代性的叙述表达,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是华语流行乐成功适应大众审美流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