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太太是个"人物"。她的人生故事不能从一时一地之叙述的字面中获得,需要仔细而全面地参照比较、组织重建才能真正理解。同样,只有真正理解了汪太太的人生故事,我们才能弄清楚《围城》相关叙述的真实含义。对汪太太人生故事的重建再次证明了《围城》独一无二的叙述匠心。  相似文献   

2.
程仲 《教育文汇》2008,(12):25-25
此“围城”非彼《围城》,而是镇上一家网吧的名称,距离我们这所完全中学有一公里之遥。它远近闻名,有着在一些人看来无法抗拒的巨大魅力。外面的一些人日思夜想着要进去,进去的人通宵达旦地不想出来。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我们学校的一些初识网络和已经成瘾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魏垂忠 《江苏教育》2012,(Z1):12-13
作品简介:《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抗日战争之外,他们都留学归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神奇,从婚姻是围城到人生是围城,主角方鸿渐不断渴望跳出围城,但是却又落入另一个围城,描绘了人生与现实世界的斗争和束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钱基博于1926年至解放前夕围绕学术问题多次讲“围城”,对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看法。认为不宜把一般的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都看做是形成“围城”的因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某种文化扭曲了精神状况的人及其婚姻家庭才如此。从而也表明了围城的观念并非舶来品,而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的观念,故古今中外的人们在某些文化心理上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围城》和《天边外》普遍存在的围城现象,两部作品在围城结构模式及人与“城”的关系之间的差别,尝试对人生困境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把婚姻比喻为围城,说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在这来去之闻,正隐含了人生的悖论。其实,人生何处不围城?小至婚姻和家庭,大至单位和社会,这个世界就是一座城,它紧紧地把我们围住,让我们感到生命快要被窒息,然而想突围却又不可得,围城已然成了人类生于斯且死于斯的宿命。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赋予了“围城”以深刻的哲学意蕴,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8.
《围城》主旨是写人生及婚姻如“围城”吗?否。《围城》主要意义是对造成作品人物命运社会环境的辛辣讽刺?有之,但不尽然。本文从作品独特的结构分析入手,以与作品研究历史相对话方式展开论证,对《围城》的主题及其表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认识——《围城》以社会历史时空与人物心理时空矛盾组合的艺术结构,塑造了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时代精神的龃龉。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艺术杰作,被旅美学者夏志清赞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代表了钱先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历来为很多读者所钟爱。小说本是几个人物战乱时期琐碎生活的记录。钱先生用小说这种形式为载体,以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伟大学者对人生的某些体悟,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艺术杰作,被旅美学者夏志清赞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代表了钱先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历来为很多读者所钟爱。小说本是几个人物战乱时期琐碎生活的记录。钱先生用小说这种形式为载体,以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伟大学者对人生的某些体悟,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其代表作《围城》被称为“新儒林外史”,也被称为“学者小说”,可见《围城》的文学价值是举足轻重的,是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的。《围城》不仅仅显示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待人生,同时也显示给我们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须使用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走出教研的“围城”郑升召开教学研究会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过去,我们经常搞全市范围的教学研究会,只是在县里市里转来转去,如象棋里的老将,始终不出“围城”。在规模上求大求全,中学、小学,主科、副科,走马灯似的登场;人数上求多,为保证人数,会...  相似文献   

13.
人际关系就像一座围城,每一个人都可能在它的围墙两边徘徊过。我们或者坚守安全的小圈子不愿离开;或者出去了却不知道该如何跟别人产生交集;或者被动适应,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们该如何告别"围城"的牵绊,进入不一样的社交生活呢?为此,笔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王英梅老师,让她为我们提供专业的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小说《围城》中一个人物所说的一句话,这句充满哲学色彩的悖论式的话,可以说几乎成了我们阅读、品味这部作品的一根“悬念线”。  相似文献   

15.
《围城》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困境,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同时通过困境中积极适应社会之人的人生展示,给处于"围城"困境中的人指明出路,那就是积极乐观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所著《围城》中蕴含深刻哲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城外还是城内之人都会面临各自的围城困境。然而,人生重要的从来不是誓要达成某项目标的突围,而是要在困顿的围城中,找到生命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自由"是陆焉识的终极追求,他不断进行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的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堪称是一座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城堡”,是一座魔镜式的艺术宫殿。自初版问世以来,有许多艺术探险家都企图进入其中领略其无穷奥秘,但多因不得要领而难登堂入室,令人遗憾地阻隔在《围城》之外。《围城》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笔者以为:《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上。“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在《围城》中创造了独特的“围城意象”,构筑起艺术的“围城世界”,塑造了现代“围城人”,从哲学意义上,对整个人类情境和心态进行了形象概括和艺术把握,对人生价值命运作了深层探索,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正因为如此,《围城》才以其诱人魅力超越时空地吸引着读者,又以其深厚隽永的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教育》2002,(12):44-44
围城者,围墙封闭之城也。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筑围城的民族。冷兵器时代,遍地城池,壁垒森严。一道万里长城,把这种围城文化拓展到了极致。不仅国家如此,家族亦然。当你置身于清代晋商巨贾的豪宅———山西灵石静升镇王家大院时,围城的感觉是最真切的。王家大院依山就势,层楼迭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被高大坚固的围墙紧紧地一箍,于是在黄漫漫的丘壑中,灰蒙蒙地扎起一片参差的黛青。踏进围城,院套院,门接门,如坠迷宫之中,抬头是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满眼是繁缛精美的砖刻石雕木镂。密不透风的四合院,呼一口气,也会迫成游…  相似文献   

20.
从“围城现象”谈艰苦奋斗教育叶宏新如果说把眼下大陆与香港少年的消费观念、行为也比喻为一座“围城”的话.那么我们耳闻目睹到的便是一片围城内外呼声急围城内出“污泥”而不染令人惊羡生活在世界金融中心,富得流油的香港社会中,中小学生们的打扮着装和生活消费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