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米博华三味     
米博华有一绝,他能把脑子调节成这种状态:凡不是迫切的急务或与写作无关的东西,就会像淘金槽里的沙子一般从他记忆的管道中排泄出去。有时,哪怕你只和他聊一刻钟,站起来,他手心上便有了几行字,是刚记下的杂文题目。他连声说谢谢你,下个礼拜有活儿了。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获奖的主要原因,我本人并没觉得做了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2002年10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颁奖会暨优秀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大多数获奖者一样,接过范长江新闻奖奖杯的<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很珍视这份殊荣.他说,是<人民日报>的声望与舞台,给了他事业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董月玲 《青年记者》2002,(11):12-14
1970年,在天津第一中学的一个教室里,有个学生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没人料到,30年后,这个念社论的学生,成了人民日报2001年新世纪元旦社论的执笔者。这个人是米博华,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专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4.
采访米博华回来,翻读他的杂文和评论,我有了好几个题目,最后,却选了这个一本正经的题目。为什么?我不知道。也许米博华知道,就他的年纪而言(33岁),他显得有些一本正经。“米博华之研究”,顾题思义,不外乎如此两点,米博华的研究工作和我对米博华的研究。关于前者,我力不从心。(对于米博华,我毕竟只有一面之交,不可能完整介绍。)对于后者,我则兴趣不大。米博华和我是同龄人,让我来研究他,连米博华自己也会觉得过份。更何况,“×××之研究”,可是一本书的题目,编辑部不会给我这么多版面。然而,这题目使我入魔着迷。我,别无选择。有趣的是,我当过工人,米博华也当过工人。我当工人时,是一心一意当工人,不读书,不看报,靠  相似文献   

5.
新闻三味     
一条新闻,就是炒好的一盘菜,做好它,要经过采、写、编、校等工序。这盘菜味道如何,自然得由读者来品评。尽管有人说新闻无学,但其中的道道还是很多,其中的规律还是有的。我想,作为一名采编人员,要完成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加入事实、生活和动词这三种味道,少了这三味,新闻就很难成其为新闻。  相似文献   

6.
读书三味     
从小的时候起就爱书,真不知是什么因缘,只要有机会到一个地方去,第一要去的,就是书店,一个柜台一个柜台的转;到谁家去,比寒暄更重要的,是看人家的书柜,即使不借,也要翻上一翻,或摸上一摸。而如果有一天书不在手里面,心中便恍然若有所失,觉得这一天是白白地过去了,日记中于是便记上 “今日无事可做”之类的话,十分的没有劲头。而平时即使不看,用手去摸一摸或用眼睛去瞟一眼,也就非常地满意了。书,诚有深味存焉,否则其乐怎么会在声色犬马之上? 宋人李淑在《邯郸书目》中曾把书比作三种味道:“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便出典于此─—“太羹”,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原肉汁;  相似文献   

7.
办刊三味     
陶健 《青年记者》2002,(6):24-24
办刊不易,操持此道的人,恐怕都有此感慨。要办好一份刊物,需具备的条件很多,其中,我感到有三条是至关重要的。要带着感情办刊编辑要把对读者的感情融入刊物。比如儿童刊物,要把对孩子的殷殷关爱融入刊物:办医学卫  相似文献   

8.
出版领域的竞争可以说是产品质量和销售业绩的竞争,如果一个出版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和较为顺畅的流通渠道,那么其成功与否就在于产品质量了,而产品的质量首先决定于选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选题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具体到科技类出版社,由于科技门类繁杂,学科细化,专业较多,尤其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科技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选题建设,强调选题开发,提倡选题创新对科技出版社显得尤为重要。科技图书的选题范围较广,角度多样,但其中有三“味”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三“味”就是闻所未闻的“新”味,尝所未尝的“鲜”味,品所未品的“奇”味。闻所未闻的“新”味事物有新旧之分,知识有新旧之别。科学是发展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不断刷新着以往认知的旧痕。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技出版物来说,当然应随时求新,不断出新。越是前沿的,越是大众的。越是最新的,才越是有市  相似文献   

9.
米博华,从事新闻工作25年。1978年至1989年任《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调入民日报评论部,任要论组组长、评论部副主任、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范长江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三味是从“三味书屋”说起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过描述.到绍兴旅游过的人,必定到“三味书屋”一看.其实,她就是鲁迅小时读的那间私塾之所在,私塾的主人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屋里挂了一匾,上书“三味书屋”,据说是清嘉庆时书法家梁山舟所书.“三味”益指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音西)醢(hǎi音海)(调料).那个时代,读书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享受,因此许多读书人模仿着将自己的卧室也名之曰;“三味庐”、“三味居”的.蔚为景观.  相似文献   

11.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相似文献   

12.
我坚持业余写稿已20余载,很多朋友说我写的文章具有火柴盒味,乡土气息味,家庭生活味.我回答:“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  相似文献   

14.
如今,一份报纸能否在提供信息之外为受众奉献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到见解的观点,已经成为这份报纸质量高低和社会影响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有远见的报社领导者,都在积极倡导用思想做新闻,做有思想的新闻。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时评类文章迅速崛起,在众多传统媒体中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文章难写,标题难作。有人把经济新闻标题形容为“铁一般硬邦邦,水一般平淡淡,雪一般冷冰冰。”话有点“过火”,但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经济新闻这双“眼睛”不够鲜亮,不够灵活,难以让读者“一见钟情”。在“读题时代”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在做经济新闻标题时,就像大厨烹调美味佳肴一样,  相似文献   

16.
我国转型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令人堪忧!关注“三农”,研究如何摆正“三农”在电视新闻中的正确位置,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新闻记者理应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7.
张佑臣1953年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71年业余写的一篇很不起眼儿的小稿在《兵团战士报》发表后与新闻岗位结缘,由团报道组举荐当上了报道干事。1979年选调到《屯垦戍边报》社,后更名为《农垦报》。在报社工作期间,历任编辑、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党总支书记、党组书记。期间所写通讯、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多次获省新闻奖、报纸奖。1998年出版了垦区第一本新闻文选理论专著——《北大荒走笔》。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协会理事、黑龙江新闻摄影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参与新闻摄影和摄影创作活动。先后记录…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农垦电视台因其特殊的地域属性和覆盖现状决定了它的主要受众是垦区的广大干部、职工、群众。那么,如何办好垦区的电视新闻节目,笔者认为,就如同厨师烹饪美味佳肴一样,农垦电视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当好“厨师”,了解观众需求,从“新鲜”、“特色”、“大众”这“三味”上下功夫,倾情打造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9.
20.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