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助学慈善与感恩的思维错位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与感恩的思维错位日益成为我国贫困大学生民间助学体系的阻碍.施人勿念与施恩索报、知恩图报与知恩不报的对立是思维错位的外在表现.消除民间助学中的思维错位需要多方的努力,资助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慈善助学理念,受助者要养成感恩意识,政府、媒体和学校要积极配合,努力构建资助者与受助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案例]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住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时间,关于感恩的争论沸沸扬扬。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恩?需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怎么进行感恩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再次被揪出来。  相似文献   

3.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为人的基本品德。当社会、民众和政府给予大学生帮扶和资助的时候,如果受助者不能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民众和社会,不仅仅会影响资助者的善举,还会影响到民众对公平正义的判断,更会破坏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主要针对现行资助体系下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进行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4.
怎样理性地看待部分贫困大学生受资助而不感恩的现象?如何谋求较为科学、完善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是个急迫的现代性难题。若还归问题本身,"不知恩,不感恩"实质上是受助者、资助范式以及社会传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对受助者、资助范式及社会传导机制的重新考量,是分判受助高校贫困生"念恩"情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感恩,何以如此沉重:由感恩缺失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时间,关于感恩的争论沸沸扬扬。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恩?需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怎么进行感恩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再次被揪出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促进高校贫困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殷切呼唤。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矫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融洽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践行感恩。  相似文献   

7.
感恩教育是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完善自身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需要。通识教育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价值传承和良知哺育,既关注道德教育的理性层面,也关注道德教育的情感层面,既关心道德行为的理性分析,也关注道德行为的习惯化,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和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亦加强时其精神资助。笔者通过对我院贫困生二年的研究,探索出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主要有完善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机制;不同年级贫困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力度不同;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贫困生创造"精神解困"的环境,以期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林展 《教书育人》2013,(3):47-49
当前,我国己形成"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多元化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格局,"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目标得以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是否能够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感恩传统和张扬感恩文化,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英汉字典》给出的解释是"乐于  相似文献   

10.
高校济困育人工作中责任教育的缺位、受助者主体意识的消解及助学激励约束机制的苍白,导致了受助者责任感与责任行为的缺失。贫困生作为一种社会弱势群体而存在,但是他们在享受道德权利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这是调节贫困生个体与助学整体利益的必然要求。为此,济困育人工作应以学会关心为目标,以有偿资助为导向,以感恩教育为重点,以诚信教育为核心,以道德义务为约束,有效地展开贫困生的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提出了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特点,总结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受资助前后思想状况变化情况,包括对资助诚信道德、资助价值认同、资助模式选择和资助情感认同等四个方面,由此提出了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三点建议,即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促进知行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加强社会认同教育,培养感恩观念。本文对正确把握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实施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和能力培养等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永超 《教育探索》2006,(10):106-107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原则。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有助于建立高校人本生态,构建和谐教育。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巧妙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惠及千百万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从培养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真情助人、和谐育人的理念,在资助的基础上达到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材、成功的目的,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励志成才意识,感恩意识,服务奉献意识等。  相似文献   

14.
佚名 《高中生》2009,(23):22-22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由于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没有主动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因此资助者决定取消对他们的资助。那么受助贫困生到底该不该感恩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受助却没有感恩之心的报道不断浮出水面.笔者注意到,无论是舆论还是资助者,往往用一种责备的眼光和惩罚的举动来对待这些冷漠的受助大学生.但是,社会是否也应反思一下,贫困大学生的冷漠是其个人的人性之恶,还是社会的教育之痛?  相似文献   

16.
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原则,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有助于建立高校人本生态,构建和谐教育。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巧妙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当前,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强化感恩意识、营造感恩教育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90后"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及感恩意识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基于工作实践思考如何对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建设感恩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依据对高校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现行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感恩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影响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结合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实际和受助贫困大学生自身特点,尝试构建一种学生组织引领的,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导的五维感恩教育模式,并明确了该模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特别是受人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其形成原因作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对此做出分析,从而唤醒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20.
高职校中有一定家庭贫困学生,政府部门为此提供了"奖、贷、勤、助、减"资助体系,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资助,来为帮助这些学子更好完成学业,成效明显。但一些受资助学生却反而缺乏感恩意识,对其他的社会公益活动相对冷漠,对此学校的德育应加以引导,对贫困高职生不仅有经济上的资助,也应从心理上加强感恩于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