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自2002年以来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开始实施以宽松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既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注目,也遭到了众多非议。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学力崩溃、学力危机等焦点问题的升温,将宽松教育视为学力低下之诱因的呼声更是越来越高。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9年2月对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①再次进行修改,这意味着经历了艰难改革历程的宽松教育宣告结束。探讨日本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分析其是非曲直,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新教育课程改革可提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填鸭式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校园问题和教育危机.80年代初,日本进行了"宽松教育"改革,倡导创造轻松宽裕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生存力".但PISA2003、PISA2006两次测试中日本学生成绩的下降使"宽松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对于学生学力下降的批判层出不穷.2008年,文部科学省的政策由"宽松教育"转向"去宽松教育"."宽松教育"确实有其问题所在,但学生学力下降不应完全归咎于"宽松教育".对"宽松教育"和学生学力下降的考量,要站在客观的角度,考虑不同群体的阶级立场与教育的系统性;也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与民族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3.
透视日本课程改革带来学力下降的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日本教育界、各大媒体甚至整个社会一直在关注着一个热点问题,即日本学生的基础学力下降的问题。随着2002年4月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实施,有关这方面的话题更加升温。一部分学者和媒体把学生学力下降的原因归结为近年来文部科学省进行的课程改革。因为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再加上与新课程同时开始实施的学校周5日制教学,使学生在校的学科学习时间实际减少了近30%。课程改革还适当降低了一些学术性学科的难度,提倡宽松教育,等等。这些举措成为今天导致学生学力下降的直接矛头指向。究竟日本学生的基础学力是否真的…  相似文献   

4.
澳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总结上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政府体制转变、社会经济腾飞的背景下展开的。其特点表现在:课程目标关注全人发展,由政府规定各教育阶段的课程框架和学生须达到的基本学力要求来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综合和整合,课程实施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以及推动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每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反思本次课程改革,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深切渴盼是课程改革最强大的动力;课程管理模式转变为由政府主导,政府、学校、市民共享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教科书问题依然是课程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新学力观”提出的基本思想要求学校的教育活动应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力求在实施基础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新学力观”强调学生自我思考、判断和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新学力观指导下的课程制定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新学力观”要求的新型人才。日本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次课程改革,焦点是关于综合学习和各个学科学习各自的地位如何,以及时间如何分配的问题。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田中耕治教授强调,综合学习是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社会进入信息化和老龄化,日本再次确定了基础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展望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的咨询报告.报告指出,教育要在"宽松"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并就课程改革的方针、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科教育的内容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一)延续性和继承性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二)时代性和发展性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社会迅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时代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  相似文献   

8.
日本第七次中学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二战"以后进行了七次中学课程改革,几乎每隔十年就要进行一次课改。最近的一次是以2008年颁布的《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为标志,这个《要领》是在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指导下,对中学课程内容进行了重大修订,增加了外语、理科、数学等基础学科的课时量,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所增加,以提高基础学力。日本紧贴时代的需要、重视母语教学、强化道德教育、注重外国语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从21世纪初开始,日本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有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宽松教育"模式的实践,旨在通过精简每门学科的课时数,摆脱应试教育偏重知识量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充裕的思考时间,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造的能力。"宽松教育"为基础教育阶段日本中小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自由,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自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宽松教育"以来,日本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等相应的学习能力检测中,表现呈逐年下降趋势。受上述结  相似文献   

10.
李玲 《教育评论》2022,(11):156-162
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实施“宽松教育”政策,但“宽松一代”学力低下,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因此2016年正式终结“宽松教育”。探究日本从“宽松教育”到“去宽松化”的发展历程,发现日本“宽松教育”存在学生学力低下、评价标准主观化、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阶层差距扩大化等问题。因此,优化评价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强调扎实学力、合理配置资源以及完善保障机制对我国实现“双减”政策的价值最大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原先强调结果平等、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已越来越难以激发达到成熟阶段的日本社会的活力。在政治上,“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为解决教育领域的弊端,同时也是为了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教育改革,日本政府于1996年提出了“宽松教育”(ゆとり教育)的方针,本文探讨了宽松教育的理念及其带来的“学力下降”的问题,同时阐述了当前新的改革取向——培养“扎实的学力”,通过教育思潮的转向分析日本教育的经验和问题,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宽松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适应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日本东京都率先进行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期望"从东京都改变日本"。东京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自由选择学校制度、高中多样化、校长管理及经营权的加强、教员考核制度的完善以及恢复学力测试和学生培养目标的修正等方面,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面向未来,东京都出台了第三个《东京都教育愿景》,包括充实个性和社会自立教育、培养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人才、培育健全心态和健康生活能力、推进奥运会及残奥会教育、提高教师资质与能力、提高家庭和社会教育能力等内容,以期培养引领未来的国际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日本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这些教育改革背后体现了日本对现有学力观和学力结构的检视。日本教育界对于“学力观”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有仔细推敲日本的“学力观”,才能真正洞察日本的基础教育。基于对日本“学力观”的分析,探究日本从实施“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这一政策演变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日本从“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的政策演变及相关经验总结,对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双减”政策的启示包括:引导课后服务、减“量”不减“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制定执行标准。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日本根据国际形势及社会发展要求,并依据《教育基本法》修订《学习指导要领》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文章主要以日本2008年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对象,对其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期望对我国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学力"一词源于古代中国,之后被近代日本教育学者激活,成为日本近代以来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中日两国教育学者济济一堂,从课程改革、学校经营、教师教育三个研究视角对"学力"进行了时代新诠释;并从这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从而开动了带动学生学力全面提升的车轮。  相似文献   

18.
郑庆全 《教育学报》2007,3(2):35-40
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结合对20世纪国外新教学论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考察,总结出20世纪国外新教学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如下启示:如何对我国教育传统进行继承与批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理论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原有的理论如何匹配和衔接;如何衡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条件性因素;如何调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隔离;如何更好地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满学生"学力"下降,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日本高中教育从"宽松教育"向"学力教育"回归。这种回归在日本的"都立高中推进计划"中得以体现,日本的学术型高中由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强调作为学术基础的知识教育,重视学者型教师的培养以及学术校园环境的建设。对于面临相似问题的我国高中教育而言,日本"都立高中推进计划"对我国学术型高中的建设应当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芬兰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加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芬兰政府意识到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芬兰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具体包括:尊重天性,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重视科技与外语课程;课程管理分散灵活,实行"不分年级制";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整治教师队伍,为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证;政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财力保障。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引导,对性别造成的学习差异不够重视,缺乏统一客观的课程评价标准等。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公平性;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使其具备配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综合素质;建立全面而严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估制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课方案以及课程指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