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自隋至清,科举历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地方文化,就不能不考察科举状况。文章通过对无锡科举的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以期加深对无锡历史乃至江南区域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备和普遍实施,地方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家族基本上是由科举建构起来的。2003年张杰先生首次提出科举家族概念,并用"科举家族"代替原有的"世家"或"望族"等称谓,这既体现了传统社会的一般特点,也有其时代的独特性;同时科举家族概念的提出推动了相关史料的挖掘和运用。就近年来的清代科举家族研究而言,成果多集中在个案研究方面,区域和整体研究明显不足。当前应重视区域科举家族研究,为深化整体研究提供丰富的、具有独特内涵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研究领域内。但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狭窄等方面。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对于填补区域科举史研究的空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兴科举1300年,废科举已逾百年,然而,兴科举的利弊得失,废科举的功过是非,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似乎又成热点。掌握和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或许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基于这种认识,提出“历史地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即从科举考试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和改革废除的全局的历史演变加以考量和评价,才能获得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10.
黄书光 《教育研究》2012,(2):153+156
十余年来,科举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科举学"已成为新崛起的一门专学,备受瞩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长期从事科举研究,已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大量论文,其学术观点新见迭出、自成一派,被学界誉为"刘科举"。近日,有幸读到其新著《中国科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11.
科举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简略介绍近年来日本,韩国和美国研究科举的主要著作,便可“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学研究已有成果的“科举学”理论的关系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关系。提出“科举学”决不仅是将已存在的大量科举研究进行叠加和组合,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容广博且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专学体系,力求提升研究者之“学”的意识,探寻科举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福建师范大学戴显群教授的《福建科举史》于2012年12月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促进科举史研究以及社会普及科举知识,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近些年来,科举研究方兴未艾,各种科举论著如雨后春笋,接踵推出。仅以已出版的专著而论,有通论科举发展的,如张希清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研究历史上的环境对于当时人才成长的影响,对于今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入新旧《唐书》列传且科举及第者为样本,研究唐代科举及第者(人才)的区域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唐代科举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的现象,政治、经济对这种不均衡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举学"一概念由刘海峰教授于1992年在《"科举学"刍议》首次提出,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刘海峰教授著作《科举学导论》标志着科举学的形成。通过对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的2003年至2013年期间与科举学研究相关的106篇论文的分析,得出十年来我国科举学研究在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研究主题丰富,但侧重于科举历史的介绍和学科性质的辨析;研究队伍较多,半数成果来自厦门大学。本文试对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我国科举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然 《科技文萃》2005,(11):134-137
9月2日,科举制度废除整整100年.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记者特意走访了长期从事科举研究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科举文学的角度,探讨从科举文学的角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科举文学的内容、演变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科举是帝制中国实现精英和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保障制度,也是丰富和充实现代文明的学术典藏。历经千年岁月,跨越东西文化,科举研究以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充满持久魅力、弥漫深厚底蕴、散发永恒气息。回顾科举研究,由于社会、政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科举研究历经曲折但保持前进。多学科深化研究、注重微观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则成为科举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