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场舞弊是科举考试中的违规现象,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与公平,对舞弊必须予以惩处。明代针对冒籍、关节等舞弊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明代处罚科场舞弊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加强考试立法,加强对特权干预考试的法律约束,对考试舞弊处罚要规范、适度。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科举考试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促成了考试成文法规各项规章条款的形成,其立法过程与科举制度的发展相辅相成。科举法规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规律,而《科场条例》作为专项内容的立法条例,是在以往各朝防弊措施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严密与完备的特点,与其他的法律条文共同组成了规范科举考试的法律文件,进而从制度上维护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保证人才选拔的考试过程是公平、公正的。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考试和舞弊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当今的各种考试,只要有考试就有舞弊,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作弊和反作弊成了一场层层递进的智力竞赛。即使是集前代之大成,发展到相当完备程度的清代科举考试——“严防弊窦。立法之周……远轶前代”,也曾发生了罕见的科场舞弊现象,且舞弊行为比前代更加剧烈,更为明目张胆。  相似文献   

4.
考试舞弊伴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而产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手段已经变得异常“精致”,明清政府亦采取了日益严密的防弊措施来打击日益精致的科场舞弊手段,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分析了明清科举考试中的舞弊形式、明清政府采取的防弊措施以及其实施效果,并就其对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考试舞弊伴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而产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手段已经变得异常"精致",明清政府亦采取了日益严密的防弊措施来打击日益精致的科场舞弊手段,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分析了明清科举考试中的舞弊形式、明清政府采取的防弊措施以及其实施效果,并就其对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考试舞弊伴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而产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手段已经变得异常"精致",政府亦采取了日益严密的防弊措施以打击科场舞弊,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对于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明清政府相应采取了一系列防弊措施,这些对解决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举经费对科举考试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清代科举经费名目繁多,尤以考试过程中科场运作经费名目最多,不过就其大者而言,主要包括科场食用费和员役工赏费两项。通过分析和探讨清代河南乡试科场运作经费开支情况,发现清代河南乡试科场运作经费不仅名目繁多,支出占整个乡试经费开支中比重最大,其经费支出情况还具有规范性、等级性和人文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考试舞弊伴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而产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手段已经变得异常“精致”,明清政府亦采取了日益严密的防弊措施来打击日益精致的科场舞弊手段,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分析明清科举考试中的舞弊形式、明清政府采取的防弊措施以及其实施效果,为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历史上,各朝代为了达到"选贤取士"的目的,将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反复举行,涉及考试管理的内容逐渐丰富、完备,各项规章条款逐步走向成熟、规范,考试的管理实践也促进了成文法规的形成。为了规范考试行为,防止徇私舞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建立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使得立法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日益增强,有关考试条例呈现出完善、详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福建教育与考试给予诸多关注。他们对福建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具体实践场景、科举考试制度和科场的细节以及教育与考试存在的弊端等进行记述与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传教士们着力兴办教会学校和引入西式教育,并鼓吹基督教文明,为福建地方教育带来变革气象。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分科考试、拔举人才的选士制度,它持续了近一千三百年。作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的一大系统工程,科举制度到清代时已更加完善,但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发展,考试中的舞弊之风亦愈演愈烈,面对层出不穷的科场舞弊案,康熙朝在沿用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防弊制度,对舞弊之风严加惩处,以保证各阶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从而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了政权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务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科举考试是国家统一管理的考试,它的正常运行是以一套完整、规范的考务管理程序为基础的,并在法规的执行中得到确认与保证。为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清代科举考试在实际中的具体操作,本文按照考试的流程,从考试前的准备、考试过程的实施和考试后的处理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阐述和介绍了考务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状况,还就清政府处罚考试违规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预防科场弊端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唐统治者为矫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而施行的选官制度。此后历朝历代相承,使之成了跻身于仕途的重要途径。 由于每次科举考试淘汰率极高,尽管历代王朝不厌其烦地立制度、订场规,但考试中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科场大案层出不穷,到明清两代尤为严重。因此,明清时期对科举考试监察十分严格,凡触犯者一律加以严惩。处罚分两类:一是只牵涉到应试者本人的,如  相似文献   

14.
陈雪芬 《中国考试》2007,(11):42-47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教育和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制度,但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考试过程中枪替、夹带、贿买、通关节等种种作弊行为也随之产生,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封建统治者采取了立法、行政、司法等种种措施,实行了锁院、弥封、誊录、别头试,以及严厉的法律制裁等制度和措施。现代国家教育考试与古代科举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国家教育考试中的各种作弊现象与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现象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的探讨,对现代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翻开清代文学史,不难发现,其艺术成就卓著的文学家绝大多数都是科场失意或无意于科举功名者,科场得意、官运亨通的文士反而很少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既科场得意又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人就更为罕见.这就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清代的科举考试与其文学家、文学作品乃至文学的发展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清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明朝旧制,然而较之以往任何朝代则更加严密繁琐.就考试的程序、内容及形式而言,院试两场,乡试三场,以及会试殿试,科考的主要内容不外乎“四书五经”。使得考生必须死  相似文献   

16.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相似文献   

17.
略论明代科场评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场评卷是科举考试最复杂的环节。明初虽规定乡、会试实行三场制,但在实际的评阅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考试题目繁多,士子不能兼顾、同考官人数有限、评阅标准繁杂、评阅时间有限等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三场兼顾的评阅方式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不能完全实行。  相似文献   

18.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19.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  相似文献   

20.
考察印刷术推广前后教育的变化,不难发现:印刷术普遍应用于大众传播特别是教育材料的复制,成为北宋初年书院勃兴的契机,也带来了教育的相对普及。书籍的广泛流通也引导了士人读书习惯的改变,泛观博览读书风气普遍流行,鉴于纠正其偏差,强调专精成为宋人论读书方法的一项要旨。通过印制试题等方式,印刷术也直接应用于科举考试,有利科举考试规模的扩张。大量的科场时文甚至习作被印制出版,成为考生模仿和科场剽窃的对象,在教育成为科举附庸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