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就指出:“‘咬文嚼字’,原是用于贬义的,但是我想把它用于褒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咬文嚼字,要一字不苟地讲给学生听。为什么学生会写错别字,会念错别字,会用词不当呢?主要是由于不肯咬文嚼字,而老师们也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原载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四日《文汇报》)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点。(一)讲清词素,建字推敲。我曾问一个学生:“‘优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优良,非常优良。”我又问:“‘奇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奇怪,非常奇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文中所写的景、事、人、情常常给人以美感。要让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注入学生的心田,教师需引导他们品析音韵、遣词、造句、修辞……唯有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文章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感悟和欣赏,课堂也才能尽显浓浓的语文味。通常,我们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时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一、理解法——由浅入深品内涵要细读文本,离不开对词语的理解。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课文中的多数词语,学生只要通过词  相似文献   

3.
4.
常听说狐狸狡猾,却不听说狐狸聪明;常听说自己孩子聪明,却不听说自己孩子狡猾。其实狡猾就是聪明,聪明便是狡猾。自己的话或文章,有人向你提出批评,也许你说人家咬文嚼字;学生的习作叫你批改,你叫学生要字斟句酌。其实“咬文嚼字”就是“字斟句酌”,“字斟句酌”也便是“咬文嚼字”。以上两组词语仅是附着的感情不同而已。然而,学生在听、读方面不去“咬文嚼字”,又怎能在说、写中字斟句酌?要把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当作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当作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怀疑、创新精神的体现。在这点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咬文嚼字”并非坏事。  相似文献   

5.
有些同学读书时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一本书读完了,却收效甚微。为了扎实学好知识,牢固打好基础,我们必须暂时放慢读书速度,学会“咬文嚼字”,像嚼橄榄那样,慢慢嚼出字里行间的余味来。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分析鉴赏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初中《语文》中有一首诗叫《敕勒歌》,歌中有“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从字面上看,平白无奇,不难理解,但若深入“咀嚼”,你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风吹草低”才“见(读xiàn)牛羊”,如果“风不吹”“草不低”,“牛羊”不就不“见”了么?这不正说明草原的肥沃,牧草的繁…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所诠释出的教育理念推动着教学的发展,也引领着像笔者一样的徘徊于教育改革门口的语文教师成长,苦苦地思索着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成了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咬文嚼字”入手,发展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认识语言到分析语言,最终达到运用语言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以大纲为依据,结合教材的实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呢?我认为不妨多在“咬文嚼字”上下点功夫。 所谓“咬文嚼字”,就是紧紧抓住课文当中具体的字、词,给以适当的分析,使学生不仅理解字词本身的意思,而且能明白作者运用这一词语所要表现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字、词,以培养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物理现象、规律或结论进行准确表述,是学生的物理基本素养。口头表述是书面表述的基础,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地用物理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必然影响书面表述,从而影响学科成绩的提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多花工夫。  相似文献   

9.
怎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呢?一位教师教小学数学通用教材八册P.88的教法,似乎可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围绕“然”的基点,排除“知其所以然”的疑团。  相似文献   

10.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备课,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多疑”,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田静 《科学课》2009,(3):39-39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备课,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多疑”,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余刚 《四川教育》2001,(6):19-19
“再创造”教学方法,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来的。它不仅适用于数学教学,同样适用于活动课的教学。它批评传统的教法是把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做题。我国传统的教法是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模仿。单纯由这种“模仿”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是“高分低能”,创造性较低。活动课程源于学科课程又高于学科课程,它更关心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  相似文献   

13.
一、探究实验中培养倾听习惯 1.实验材料的呈现和安排。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实验,而孩子的天性总喜欢摸摸弄弄实验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前先尽量不要把实验材料发给学生,这样他们才会集中精神倾听老师的话。实验结束后先把实验材料收起来。然后再让学生来汇报,这样学生才会定下心来倾听同学的发言。  相似文献   

14.
词语教学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都提出了具体的词语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词语教学淡化、弱化、僵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教了两则寓言,一则是《南辕北辙》,一则是《亡羊补牢》。我引导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即接着文章的结尾处,想象并编造出新的情节。要求编写出来的情节合情理,使读者相信是真的:要有意义,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续写《南辕北辙》,有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没有走到楚国,马累死了,车夫累倒了,盘缠花光了;有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走时还年轻,回来已满头白发,耳聋眼花,悔恨自己走错了路,没能到楚国去;还有的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病死在半途中,临死的时候他悔恨自己搞错了方向。有一个学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写到楚国去的人,花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到达楚国。明友在大路上又碰上了他,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能到楚国,他说:“我一直向北走,不知怎地竟到达了南方的楚国。”我  相似文献   

16.
梁振明 《师道》2007,(5):17-17
课程改革虽然要求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企图把学生的思维引进教师的预设中,认为这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殊不知这有时恰好抹杀了孩子们的灵气,造成了教学的单调和乏味。下面是我在“工程问题”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7.
一、探究实验中培养倾听习惯1.实验材料的呈现和安排。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实验,而孩子的天性总喜欢摸摸弄弄实验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前先尽量不要把实验材料发给学生,这样他们才会集中精神倾听老师的话。实验结束后先把实验材料收起来,然后再让学生来汇报,这样学生才会定下心来倾听同学的发言。2.和学生的做几个约定。比如我把食指放在唇边,表示要轻声得压低嗓门;两手大声拍三下,表示活动暂时停止:食指点击脑门,表示此时不用发言,需要思考……二、课堂交流中培养倾听习惯1.培养学生倾听中的四“心”四“…  相似文献   

18.
就语文课而言,咬文嚼字的深度和灵活度,其实就是课堂的高度。告诉学生文本在说什么固然重要,但关注文本是如何表达的并交给学生如何表达更不容忽视。我们在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同时,让学生触摸语言的温度、色彩和韵律,开启学生的言语智慧,在探究文本中磨砺和形成语言敏感,才是语文课堂真正的高度,也是焕发魅力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9.
原本,咬文嚼字,是说话和写文章一种值得称道的习惯,为的是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感情。对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  相似文献   

20.
陈缨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2):136-138
歌唱不同于自然界的各个声音,它是语言和声音的有机结合,是诗的语言与音乐结合的一种艺术,而歌词是表现这种艺术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那么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它必须做到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