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画的启示     
波洛丹诺夫·别列斯基是俄国著名的画家.他的名画《难题》上画的是一群学生围着一块黑板上的“难题”在抓耳挠腮地冥思苦想.这个难题是要求用口算很快地求出(102+112+122+132+142)÷365的结果.本题若先算平方,再求和,尔后做除法,繁杂冗长.如晓得其中奥妙,则易如反掌.原来题中隐藏着五个连续自然数平方的某种关系,即102+112+122=132+142.由于102+112+122易用口算,一目了然,得出结果为100+121+144=365,因而名画《难题》的答案等于2.美国著名的游戏数学大师马丁·加德纳对自然数的平方和很感兴趣,猜想这样的等式应该不止一个,并极力找出它的规…  相似文献   

2.
欢乐时空     
人民教师+师教民人好好好好一、组字画这幅画是由五个汉字和两个数字组成的。让我们把鲜花献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你知道这幅画是哪五个汉字和两个数字组成的吗?二、有趣的算式算式中“人、民、教、师、好”代表5个连续的自然数,你能很快写出这个加法算式吗?三、数一数下图中,从左向右、从左向下读,“我们爱老师”共有种读法。(要二海)四、老师您好把“老、师、您、好”四个汉字,分别换成2、3、4、5、6、7、8中的哪一个数字,才能使下列四个等式都成立?老-师+您÷好=老老-师×您÷好=师老×师-您+好=您老+师-您+好=好(曾圣泉)五…  相似文献   

3.
缺边的牡丹     
有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家名叫俞仲林,他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有人慕名买了一幅他的牡丹画,回到家就高兴地挂在客厅里。不料,此人的一个朋友看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幅牡丹图没有画完全,缺了一边。牡丹代表富贵,缺了边,岂不是‘富贵不全'?朋友说。  相似文献   

4.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仅以散文、诗词闻名,而且是绘画的高手,《百鸟归巢图》就是他的一幅名作。明朝时,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在一个大户人家见到这幅被主人珍藏的画,户主请他为画题首诗,伦文叙没有推辞,一挥而就:一只过了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雀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百  相似文献   

5.
人家的眼睛     
一日,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让我颇有感触。意大利有位叫艾菲罗的人,他曾经极用功地画了一幅画。为了检测这幅画究竟如何,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画家,他将画送到画廊展出,并在一旁放了一枝笔,还附上说明:“观者如认为画中有不妥或败笔处,请做出记号。”结果,整个画面全被涂满了记号。艾菲罗想:“看来这幅画糟透了,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画家。”艾菲罗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朋友,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将这幅画重新临摹了一幅,再放到原处展出,并且在旁边说明:“请在您认定是妙笔之处做出记号。”结果这次的画上全是赞美的标记。人们的鼓励激起了艾菲罗…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一位很高傲的夫人来到了骊蒂斯的画室,想观赏一下他的画作.这时,她看到了一幅画,于是,她指着这幅画对画家说:"先生,我认为这幅画中的女人胳膊太长了!"  相似文献   

7.
人家的眼睛     
吴秀君 《班主任》2004,(11):43-43
一日,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让我颇有感触! 意大利有位叫艾菲罗的画家,他曾经极用功地画了一幅画,为了检测这幅画究竟如何,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画家?他将画送画廊展出,并在一旁放了一枝笔,又说明道:观者如认为画中有不妥或败笔处,请做出记号.结果整个画面全被涂满了记号,所有评论都说这幅画糟透了,不能成为画家.  相似文献   

8.
教师节,有个学生送我一幅画:一张白纸,用浓墨涂了一抹粗重的黑色。还附带一张书签,上面写了几行字:“这幅画名叫《快乐》。悲观的人只看见一团墨迹,而乐观的人却看见大半的雪白。你呢,又看见了什么?”我一阵惊喜,多大胆的学生呀。我应该让全班同学都见识见识。今天的语文课,我把这幅画带到教室,说:“有位同学送我一幅画作为教师节的礼物,你们猜一下,有什么用意?”同学们一  相似文献   

9.
人家的眼睛     
一日,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让我颇有感触%意大利有位叫艾菲罗的画家,曾经极用功地画了一幅画,为了检测这幅画究竟如何,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画家,他将画送去画廊展出,并在旁边放了一枝笔,配上说明道:观者如认为画中有不妥或败笔处,请做出记号。结果整个画面全被涂满了记号,说明这幅画糟透了,他也不能成为一名画家。艾菲罗思索一阵之后,又将这幅画重新临摹了一幅,再放到原处展出,并且在旁边说明:请在您认定是妙笔之处做出记号。结果全是赞美的标记。于是,他继续努力,锲而不舍地画下去,最终成为了一名画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向性”或者说“暗…  相似文献   

10.
百鸟图     
《家教世界》2011,(5):49-49
宋代文学家苏轼画的《百鸟归巢图》,你知道吗?传说有一位广东的状元,名叫伦文叙,曾为这幅图题了一首奇怪的诗:  相似文献   

11.
传说宋朝文学家苏轼曾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图》,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给这幅画题了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他先是漫不经心地数数,数至“八”便笔锋一转,借“画”发挥:在当时官场中,廉洁奉公的“凤凰”为什么这样少,而贪污腐化的“害鸟”为什么这样多?他们巧取豪夺,把老百姓的千担万担粮食攫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在进行这种文学鉴  相似文献   

12.
笑话     
令人倾倒的画一位醉心于抽象派和立体派绘画的学生,在画展中花了大半天时间去选购名画,选了许多幅都不满意。最后他为一幅白底黑点铜框的画所倾倒,他问画展的工作人员:“这幅标价多少钱?”工作人员回答:“这是墙上的开关。”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数学老师走进课堂,发现黑板上画着一幅他的漫画像。这位老师知道是班里那位“小画家”的杰作。在一片“咯咯”的笑声中,他没有把这幅画擦掉,也没有让那个“小画家”站起来,进行严厉的训斥,而是推了推眼镜,不慌不忙地对同学们说:“这幅画画得不错,如果这位同学能把他的才能用到学习上,那就更好了。今天我们课上需要作图。”接着他请了两位同学上黑板作几何图。其中被叫上来的“小画家”自动擦去了漫画像,紧张地按题意作图。由于他平时学习不认真,作出的图错  相似文献   

14.
画家的启示     
俄国画家波格达洛夫·别列斯基(1868一1945)的名画《难题》不胫而走.画中一群神态各异的农村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一道黑板上的心算题: 192 112 122 132书一142 -----~云己污~一=? 如果熟悉自然数的性质,很快就算出:1 02 11’ 12’=100 121一卜144=365,而10’ 11’ 12’二13’ 14’,立得答案:2. 由此自然想到:除10,11,12外,是否还有另外三个自然数的平方和等于紧接其后的两个数的平方和?一般地,能否由4项和3项,5项和4项;一;:十1项和,2项构成相等的连续自然数的平方和? 统言之,找,z十1个连续自然数,使其平方和等于随后n个数的平方和。 解:…  相似文献   

15.
清明上河图     
北宋末年,他用瘦金体亲笔在一幅画上题写了五个字:清明上河图.他一定是喜欢这幅画的.兴许他陶醉于画中当朝王都汴京人烟稠密、店铺林立、飞虹卧波、舟船往复的繁华景象,兴许他陶醉于图画所反映出来的自己强大的权力下民众一派和乐的气氛,兴许他仅仅是喜欢这幅画.  相似文献   

16.
1+1=?     
1+1不等于2,1+1=?你不信,我可以随手举一些例子:一双好奇的眼睛+一颗不安分的心=一条漏网之鱼;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紧绷的心弦;一个重重的跟头+一场无泪的奖励=一步成长的代价……所以,1+1=1,你先别说我荒谬。我爸爸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他也同意我这一观点(我和他事事观点相悖,唯有这一点一致)。不过,他认为我太肤浅,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也随手写了一长串等式:一生不懈的努力+一生严谨治学=一点微薄的成就;一贯的诚实+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付聪明的大脑+一个诡计=一个遗憾的教训;一点冲动+一点不成熟=一个不小的错误;一味儿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17.
若把1,2,3,4,5,6,7这七个连续自然数分为两组,且使它们的和相等,可写成如下等式: 1+2+4+7=3+5+6。①在上式的各个数上添加指数2,显然等式仍成立: 1~2+2~2+4~2+7~2=3~2+5~2+6~2。②类似上面性质的自然数的等式还可以写出一些。如:1+2+  相似文献   

18.
嘟嘟闯关记     
张瑞 《中学生数理化》2005,(4):62-62,32
第二关星星毫不示弱.他看见这样一道题:11+11=1是用小木棍摆成的不成立的等式,你能只移动其中的一根木棍,使等式成立吗?他动脑筋想了想,知道该怎么办了.  相似文献   

19.
<正>意大利是一个盛产画家的地方。从前,有一位意大利写实派的画家叫甲,甲画的一幅叫《丰收》的油画引起了轰动,画面上是一位老农抓着一把丰收的麦穗。这幅画很有艺术水准,画得非常逼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个时候,一位叫乙的年轻画家慕名而来。当他看到那幅画时,很不屑(xiè)地说:"这种画我也能画出来,而且画得比他更逼真。"大家都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20.
悦读文摘     
华君武为自画像《捂脸图》题诗画兽难画狗,画人难画手。脸比手更难,一捂遮百丑。华君武是我国一代漫画大家。这四句诗是他总结前人和自己从艺六十多年漫画实践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其中“画人难画手”,就是从历代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口诀中借用来的。华君武历来不愿给自己画像,在编辑部的催逼之下画了这幅《捂脸图》。他虽然用双手捂去脸部的眼睛,但是“欲盖弥彰”,认识华老的人,一看这幅漫画像就能认出他来。一副讥讽挽联湖南军阀谭延闿,为人险诈,善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1912年在长沙,他问律师贝元昕:“近来怎样?”贝答道混。”谭大笑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