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们写文章,不管是写的事,写的人,都是通过文章宣传一种思想.天下没有人写文章,是不为这也不为那的.”这是丁玲曾说过的一句话,这话说得非常清楚,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文章有各种各样,但大体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欣赏性的,一类是实用性的.欣赏性的文  相似文献   

2.
唐代制举的常科化及其政治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举与常科同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不同的职权归属,其一般规制为:皇帝主制举,政府主常科。考察唐代制举的实际运行情况,作者发现,这个制度呈现了常科化的发展趋向。唐代制举的常科化,说明皇帝通过制举的扩张,来压缩常科的领地;与此同步发生的是,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干涉常科考试,渐渐把常科变成了制科。制举的常科化与常科的制科化,具有同样的政治背景,即皇权对行政权力的侵夺。  相似文献   

3.
封建时代,凡是皇帝的指示和命令,都被称作“圣旨”。“圣”指皇帝,“旨”即旨意,“圣旨”就是皇帝的旨意。其实,“圣旨”只是一般通称,在具体应用和形成文字时,是分为“制”、“诏”、“敕”、“谕”、“诰命”。“敕命”等种类的,应用时有着严格的区别,不可随便相互取代。 制,又叫传制,宣制。汉代宫仪规定:“汉礼仪日,天子称尊号曰皇帝,言日制。”因此历代都以帝王之言为“制”。“制”主要用于国家大政,如科举的殿试、封官授爵等文书,都用“制”的形式颁发。制文体制,首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而后才是正  相似文献   

4.
苏子《议学校贡举状》,为上神宗皇帝之奏议,据《续通鉴》该文作于熙宁二年(1069年)五月.时王安石参知政事,欲为变法罗致人才,故请建学校,罢诗赋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取士.诏两制、两省、御史台、三司、三馆议,苏子为直史馆、判官告院,遂有是议.  相似文献   

5.
明王朝自建立始,皇帝近二百年没有武弁服,直到嘉靖八年,世宗才和大臣们共议武弁服之制.作为帝王,服装本身就是权威、权力的象征,不可不细.所以,在议武弁服之制时,既要参考古制,也要参考祖制,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体现出皇帝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6.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丞相…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对皇帝的称谓不少,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始于建立秦王朝的赢政,迄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均沿用不废。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对皇帝有多少称谓呢?根据不同场合使用对皇帝的不同称谓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自称;一类是臣称或民称;一类是书或诗文中称。  相似文献   

8.
由于汉武帝对司马相如辞赋的赏识,使其由一个落魄的卖酒郎而一跃成为皇帝的宠臣.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刮起一股司马相如赋传播的旋风.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司马相如效应:时人或向其求取赋作、讨问作赋之法、模拟仿习、作赋或托其名;后人或褒贬其赋作、以其赋作为模范等.并都以文章家来定位他,皇帝以文章家蓄之身边,史家以文章家为其立传,使得司马相如成为“文章祖”,也使得文章成为一门独立之学.司马相如效应使后人对其“为文章倡始”给与认可,文章便由此慢慢独立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9.
西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因不循古礼而为后世所讥讽。随着儒家礼治思想渐趋浓厚,汉元帝永光、建昭年间,依据礼典规范皇帝宗庙典制。其主要内容就是罢弃西汉初、中期建立的西汉“祖”、“宗”郡国庙,定皇帝宗庙迭毁之制。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对皇帝的称谓不少,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始于建立秦王朝的嬴政,迄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均沿用不废。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对皇帝有多少称谓呢?根据不同场合使用对皇帝的不同称谓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自称;一类是臣称或民称;一类是书或诗文中称。首先是自称,人们熟知的有“朕”、“寡人”、“孤”等几种。其实这些本不是皇帝的自称,是后来逐渐转变成为皇帝自称的。先说“朕”,这本是贵贱并用的自称,象“我”、“余”等一样。《尔雅·释古》云:“朕,身也。”郭璞注曰:“上古贵贱皆自称朕。”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1.
曹植的文学创作随着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建安前、后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释愁》则是他文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曹植的后期作品《释愁》来关注他的思想嬗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论的曹植思想主要是指他对于人生、对于理想的态度。即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  相似文献   

12.
《庄子解》集中体现了李贽的道家思想,也体现了李贽对庄学的贡献。李贽从文章学角度对《庄子》内七篇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总体把握各篇主旨、揭示各篇脉络、划分段落,从篇、节、段、句等不同层次,解析《庄子》章法;评述《庄子》中的人物事件,复述《庄子》中的有关段落,评述与复述相结合疏通《庄子》义理;大量征引郭象《庄子注》和宋人《庄》注,借鉴成说,但又能发明新意。李贽的解庄之词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体现了李贽解庄时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从建安十九年到二十一年,是曹植一生的顶峰,也是曹植一生最为快乐的时光,在这个时期,他在政治事业和情爱人生的两个领域,都达到了一生的顶点。但建安二十二年,对于曹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被确立为太子,兄弟之间的太子之争,以曹植失败而告终。但与此同时,曹植却焕发出了巨大的写作才华,写作了大量涉及甄氏的诗文作品,主要有《节游赋》、《西北有高楼》,以及后来回忆所作的《妾薄命》等。按照时间次序依次辨析,从而考证出(一)《美女篇》与《陌上桑》:曹植的欢乐;(二)《蝉赋》:曹植的反省;(三)《节游赋》:曹植的节制。即从文本出发,再次论证了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金末元初著名学者李治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但流传下来的甚少。从有限的资料中初步探讨了他在诗词创作、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作为进一步研究李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流行的曹丕《典论·论文》写于黄初初年、太子时期、建安十六年前后三说。作者倾向于太子时期说 ,然据文献推断《典论·论文》写于建安二十四年《与吴质书》之后。此时正值曹植、曹丕两派斗争激烈之时。结合《论文》写作时代之情势与其具体内容考察 ,曹丕创作《论文》不仅有其文学之目的 ,而且还有其政治、立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人本主义思想贯穿李贽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其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主体性、自由平等性和自然本真性等方面。人本主义思想对李贽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文学批评鉴赏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思想家李贽经历了近乎传奇的一生。李贽的生平铸就了他的人格。李贽《说书》两卷是其八股文的代表作,它们在八股文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八股文的文献中属于珍贵的文献。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李贽的八股文合乎儒家传统但不迷信圣人之言;始终坚持对于真理的追求构成了李贽八股文的思想基础;李贽将八股文与文学作品同等看待,主张八股文必须有澎湃的激情;保持纯洁的心灵是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勃勃生机的人格保证。  相似文献   

18.
李贽是明代后期名震朝野的异端思想家、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都是老年时期寓居并讲学鄂东期间完成的;他的思想特别是独特的教育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充分展示出来的。本文对李贽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智性诗写作,把感性形象与哲理思辨完美统一,从而将中国现代新诗推向了智性化、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冯至与穆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性抒情诗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至的诗歌以客观的方式、深蕴的哲理、朴素的意象自由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切感受与体悟,他清醒平和地面对生活的本相,给浮躁的诗坛带来沉思与淡远.穆旦的诗歌以充满矛盾的意象和自由伸展的主体意识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一生的创作都体现出理性思考的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序的产生,意味着创作意识的自觉,而文学作品序的大量创作,则意味着文学的自觉。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创作了大量的序,其序体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不仅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成为魏晋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