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案例】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观察几组加法算式后提出猜想。在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却不敢用规范和精练的语句“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来概括学生的“自说自话”,理由是担心这样出示学生就会以为这种语态是一种结论。  相似文献   

2.
贵刊1998年第3期第28页刊出的赵用金老师的《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错字与错话》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根据加法交换律:726 589 274=274 726 589”这样不符合语言准确性要求,因为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现在是三个数相加,这怎么能说成是加法交换律呢?。关于加法的交换律,九年义务教  相似文献   

3.
正"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律中学生学习最为困难的部分,其困难性源于乘法分配律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组成要素多了,展开算式步骤多了。不但出现加法和乘法两三步混合运算,而且变式类型较多,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运算律"的一部分先行教学,而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四年级下册教学。这样把名称相同、学生容易接受的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结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然而,乘法交换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我尝试把成语、故事引入数学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简介如下。 一、“朝三暮四”与“加法交换律”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前,我先向学生讲了成语故事“朝三暮四”……,然后让学生同位讨论: 1.狙公两次分橡子的方法一样吗?  相似文献   

6.
“运算定律”又称运算律,通常指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数学计算时运用的规律。学校管理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工作,有的就是运用了“运算定律”。一、加法交换律学校管理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效果更好。例如: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个数学教师招聘会.来参加应聘的9位新老教师都分别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加法交换律”一课,其中在鼓励学生用符号化思想来抽象“加法交换律”的一般形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课堂点击】 一位教师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根据情境图(下图),列出28+17和17+28两种算式求跳绳总人数,然后引出28+17=17+28。接着,教师按照教材安排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这样的式子。在反馈时,教师并没有深究学生所汇报的等式是否成立.学生也没有有意识地去计算这些式子是否真正相等。最后,教师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相似文献   

9.
运算律教学是“数与代数”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涵盖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运算律,能熟练运用运算律来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我们在运算律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知晓和了解相关法则,还要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深入理解运算律的可然性和应然性,养成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笔者曾在一个乡镇学校执教“加法交换律”一课,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教学按以下环节展开:  相似文献   

11.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交换律”巩固练习的一道习题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首先请学生观察题中的四个等式,判断它们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然后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通过自由发言,以辩论形式,各抒己见,以辩促思,既巩固了新知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片段如下:请学生观察练习十一第3题: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a+100=100+a 230+420=430+220师:这些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这四题全部符合加法交换…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而变化中又蕴含着变与不变的因素。数学教材中也蕴含着许多变与不变的素材,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方法,科学、灵活地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片断:师:昨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运算定律的内容及其字母表达式?(学生用语言叙述加法运算定律的内容)生1:a+b=b+a。生2:(a+b)+c=a+(b+c)。师:加法运算定律中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请你猜一猜,哪些运算中还有像加法这样的运算定律?生3:我猜减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生4:我猜乘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中没有。生5:我猜除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中没有。  相似文献   

14.
卞恩鸿 《河北教育》2008,(10):22-22
“运算定律”又称运算律,通常是指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数学计算时运用的规律。“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五种。  相似文献   

15.
加法和乘法的结合律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都进行的比较顺利,所以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今年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使用的第一年,学到结合律时,学生跟我发生了“战争”,让我感受颇多。按照课本编排顺序,先学交换律,再学结合律。同以往一样,顺顺当当过来了,学生掌握并能应用了。可是在检查作业时问题出现了:127 59 141,很明显的用结合律计算的题目,可学生却换成了59 141 127。于是战争爆发。我问学生:“这不是很简单的用结合律的题目吗?”学生说:“结合律简便,我只用交换律也很简便。”明显的强词夺理。我说:“结合律在这里只需要加一个括号就解决问题了…  相似文献   

16.
<正>探索,需要“特定问题情境”驱动。可是,加法交换律常常是“无疑可探”。如某教材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减法”单元就以“一图两式”的方式初次渗透了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学习中又以多种方式不断地呈现类似的内容,并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开始了“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加法验算方法。也就是说,在四年级学习“加法交换律”之前,学生对该规律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熟练运用。无疑可探,怎么办?教材编写,显然避开了“激疑”。  相似文献   

17.
教学思考: 为了研究本节课,笔者从网上下载了70多篇199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本内容的设计与实录等,一一仔细阅读,发现本内容大致有以下两种上法:一是先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共计2课时;二是先上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再上加法和乘法结合律,共计也是2课时.两种上法均是先研究加法,而后研究乘法.比较了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西师版、北师大版等教材,发现教材上也大都是按照如此顺序编排,唯独北师大版是先探究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后,再让学生自己探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相似文献   

18.
案例回放: 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在学生明白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后,我出示如下一组练习.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36页。教材分析: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这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乃至对实数、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也同样成立,因此,它们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五条运算定律中,前四条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有关乘法分配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无论是以前的“根据数值计算发现规律”,还是现行教材中“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