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某师新闻干事王玉,一级新闻照片,促成海峡两岸失散46年的三兄弟沟通了亲情。46年前,徐瑞坤去了台湾。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邮路的开通,他给家乡邮了300多封信,因地址不祥被退回。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沂蒙入崭新精神风貌的新闻组照《沂蒙行》时,发现其中一张上的两位老人很像自己失散46年的两位兄弟。于是,他从报社打听到了作者王玉的通信地址,怀着试试看的心情,请王玉介绍一下采访的过程和图片中老人的姓名及有关情况等。王玉接到求助信后,按照徐瑞坤提供的情况。几经周折终于证实图片中的两位老人就是他失散46年的同胞亲兄弟徐…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学者,能反复强调要对自己的“学术”面孔负责,这非常难得。喻国明就是其中一个。所以,读他写的书和论文,就给人一种深刻感。而他给人另外一个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媒体改革有可操作性。按他的话说,就是找到一个理论与实践接轨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即媒体受众调查。他在媒体受众调查上的远见卓识为这位当代新闻学界最年轻的博导奠定了学术基础。 日前,在’99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记者采访了他。话题自然从他的受众调查说起。 当代受众:追求规模化满足 记者:你曾多次和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接触…  相似文献   

3.
遥记在学校的时候,一位新闻前辈讲公开课,有一句话我始终不忘.他说:“记者谈新闻的作用,常用‘探寻事实真相’描述.但如果我们仔细对照一些报道,就会警醒——事实不等于真相”.等到自己成为传媒人,这句话又隐隐浮现脑海.2009年,济南一媒体报道“七旬老人拾荒孝母”的新闻,大致是说一位外地到济南的七旬老人,靠拾荒养活自己的母亲.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学者,喻国明的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按他的话说,就是找到一个理论与实践接轨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即媒体受众调查。他在媒体受众调查上的努力,使自己成为当代新闻学界最年轻的博导奠定了学术基础,也给新闻学添上浓重的一笔。日前,在’99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编》2009,(5):14-14
在大同报社,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事新闻工作60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才华与精力都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他是大同报社默默奉献的老报人的杰出代表,这位老人就是今年已80高龄的原雁北日报社社长贾春太。2009年8月23日,在雁北宾馆,在温馨感人的氛围中,大同报社邀请多位老领导、老报人,畅叙发展历程,展望似锦前程。社党委决定,为弘扬光大老一代报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特设立大同报社春太新闻奖。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无数个瞬间的聚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会步入新闻之列,仿佛一朵浪花悄然汇入长河,如同一个符号无声坠入没有尾页的巨著。然而,新闻又是一位喜欢选择的老人,只有那些不同寻常的日子才会真正得到他的青睐。作为一份新闻类周报,《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  相似文献   

7.
最早的新闻机构,或通讯社,为了提供最快、最有趣的消息,千方百计地设法击败对手。这些新闻机构中,最后只有一个保存下来,这个新闻机构就是路透社。创办这个著名新闻机构的人朱利叶斯·路透并不是第一个新闻代理人,但他却是最最重要的。事实上,他对于世界新闻传播和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几乎没有人能超过。朱利叶斯·路透是一位十分杰出的人物。他不仅聪明,富于想象力,而且很有主见。1816年,他出生时是一位德国公民,但他最后在伦敦定居,加入了英国籍。1851年,路透在伦敦正式成立。路透本人当时只有  相似文献   

8.
孤独的强悍     
庞关 《北京档案》2005,(1):50-50
63岁的阚培桐先生已经过了"忙碌"的年龄,但退休以后他的时间表里仍然没有"闲暇"二字.从2002年起,老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与我们所从事的档案工作十分相似的活动上,翻查、复印、抄录、整理……所不同的是老人的工作量是自己制订的,活动经费是自己筹措的.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搜集到了1931至1945年间,200多位作曲家、近300位词作者在中华民族与日寇抗争的14年中创作的歌曲共3250首,这个数量比海峡两岸此前出版过的任何一部抗战歌曲集所选编的作品还多出三四倍.问及老人从事这项活动的诱因和动力,他说"牢记历史,才是最好的纪念.抗战歌曲本来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而歌曲所承载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没齿难忘."  相似文献   

9.
一在厦门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来了一位背相机的中年人。他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一边倾听着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讲课,一边不停地打量着教授,从教授讲课的动作中捕捉着什么。他两次站起来,举起相机,但没有拍,又坐了下来。直到第三次,他才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拍下了教授讲课时富有个性的神态。这位中年人对自己刚开始实践抓拍,显得有点紧张,但这时。他的脸上终于流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现在,这位中年人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他已退出新闻摄影第一线,专心研究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历史,并从事这方面的写作。有意思的是,他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今天却也走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台,讲起新闻摄影课来。他就是新华社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很多个十字路口,都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幅场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着,却突然在一些慢行车辆后,动作麻利地摔倒在地。司机下来搀扶他,老人却怎么也站不起来……这个老人就是被网友戏称为"碰瓷专业户"的孙林。如今,孙林已经记不得自己重复上面的动作多少次了,从第一次真被汽车撞得骨折到把"撞汽车"当成养家糊口的生计,孙某用了10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周世康 《新闻通讯》2011,(10):13-14
一位74岁的老人。给中国新闻代表团的7位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6月28日至7月6日代表团访问墨西哥期间,他几乎天天陪伴。他就是墨西哥记者协会联合会终身主席、现任副主席、拉丁美洲记者协会副主席特奥多罗先生。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民族新闻?学术界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同志认为,民族新闻就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它包括发生在少数民族中的新闻,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和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其他民族的新闻。有的同志认为,所谓民族新闻,就是关于少数民族以及与少数民族直接相关的新闻。还有的同志认为,民族新闻是指我国务民族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新闻作品,反映的是这个民族中的人物和事件,用的是这个民族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等等。上述几种关于“民族新闻”的定义,所取的角度不同,阐述各有侧重,有的从民族新闻的报道对象出发,有的从民族新闻的报道形式入手,其共同点都认为民族新闻是与少数民族发生一定关系的新闻,民族新闻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但从完整概括来看,尚有欠缺。  相似文献   

13.
长江同志50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抽象,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这个看法,成了新闻定义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  相似文献   

15.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曾经这样寄语青年朋友:“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内蒙古一机厂《工人报》记者邓成和,就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人。10年前,他怀着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坚定信念,开始了他企业报新闻记者的生涯。10年来,他情系新闻勤奋笔耕,写下了2000多篇新闻作  相似文献   

16.
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结束,20位获奖者从全国70多万新闻从业者中脱颖而出。虽然他们所在的传媒不同、经历有别,风采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发扬了长江韬奋精神,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他们为新闻同行树立了职业楷模。什么是新闻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所谓新闻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就是新闻人对自己所担负的神圣职业所赋予的社会历史责任的认识和心理体验。范长江在《战时新闻工作的真义》一文中说:“社会对记者以及记者之自持,都是以民族利益,抗战利益,民众生活为前提。”他还要求记者,“记住自己是向人民负责的…  相似文献   

17.
“每天,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些杰出的人们就醒来,用三只眼睛而不是两只眼睛观察世界。他们就是世界上的新闻摄影记者,有男的,也有女的,书写着地球上人类的视觉传记。”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主席斯瓦特的这段话,常常是他谈话和讲演的中心。这位在世界新闻摄影界受到尊敬的老人,只要同他相处五分钟,就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既稳重、又直率,既开朗、又诙谐的人。今年3月间,斯瓦特在同上海新闻摄影工作者相会时,曾幽默地指着自己的额角中间说:“我这里长着第三只眼睛,你们也都有三只眼睛”。新闻眼+照像机一个人的脸上长了三只眼睛,岂不成了怪物?可是斯瓦特并不是开玩笑,他确实认为新闻摄影记者有第三只眼睛。我们也都能理解,他指的是新闻记者的新闻眼。而对  相似文献   

18.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9.
在这间灯光昏沉的屋子里两位去世多年的老人的像前,我驻足良久。从悬于房间侧墙的镜中。两位老人极不真实——甘地和他的理念作为镜中之境也许更恰当,因为我们可以从那里返照现实,可以时刻提醒我们这个世界的暴虐和每个人(包括施暴者)内心存在的善  相似文献   

20.
陈力丹 《传媒》2011,(12):73-74
我们常说的新闻理论的"理论",其实理论上颇为单薄。也就是新闻定义、新闻真实、新闻价值、客观公正、传媒职能、新闻政策、新闻法和职业道德等,或者从传播学那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