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凤荣 《今传媒》2015,(2):57-59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最具活力的媒介载体,在当今中国的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从微博图片入手,分析微博图片特有的传播特点,从而实现对公众人物监督的作用。探求微博图片对公众人物的监督机制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但是微博图片传播中的虚假图片泛滥、图片专业性不强和盲目追逐"有图有真相"等乱象也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靖鸣  王瑞 《新闻爱好者》2012,(19):24-26
微博"粉丝"已经成为网络这一虚拟公共领域里一支数量非常庞大的舆论新军。微博"粉丝"的出现和兴起,基于微博媒介技术的发展。微博"粉丝"可以被视作传统"粉丝"的延伸与升级。相较于传统"粉丝",微博"粉丝"拥有较为鲜明的三个特征:非专一性、非崇拜性、攻击性。微博"粉丝"的关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公众人物之间的关注、公众人物与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以及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同时,微博"粉丝"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粉丝"买卖和伪VIP认证。本文认为,根除微博"粉丝"买卖现象,需要用户的自觉抵制,微博平台服务机构应反思微博的等级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3.
范慧敏  秦鹏鹏 《新闻知识》2013,(1):97-98,110
微博的出现给快节奏生活下的大众带来了很多便利,符合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但同时在微博平台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社会名人之间的相互谩骂、侮辱等不文明行为,同时还有很多粉丝参与其中。近期一些知识分子在微博上因为学术争论而相互言语掐架,最终升级为"微博约架"。理性的学术争论最后要通过拳头来解决,让我们看到网络文明的渐行渐远,网络戾气的愈演愈烈。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微博约架"带来的负面效应,共同采取措施来营造文明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周阳 《新闻世界》2012,(4):98-100
微博深入人们的生活后,公众为进一步实现"言论自由"而欣喜,同时也为"过度"自由引起的传播伦理问题而担忧。微博公众人物作为微博空间中的焦点,是社会道德的引导者,与微博生态环境的建设紧密相关。本文以微博公众人物的行为伦理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微博公众人物传播行为的伦理责任模型。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11)
"周一见"事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成为了2014年微博传播的焦点性事件。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网民对于明星八卦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披露了公众人物的隐私。虽然为了满足公共利益和大众知情权的需要,公众人物隐私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隐私权作为自然人当然具有的人格权,理应得到新闻媒体的尊重。尤其进入微博时代之后,信息传播加快,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问题更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公众人物微博的边界在哪里?所谓微博的边界是指公众人物的心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底线,知道自己的微博上哪些是该说的,哪些是不该说的。现今在网络上,个别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博以其自身的方便快捷、多媒体性、互动性强、自媒体性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求。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例,分析普通网友、公众人物以及主流媒体通过新浪微博在该事件报道中体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就"微博式微"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这一传播媒介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正面传播作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期以来,在电视节目里、博客微博中,一些公众人物"语不惊人死不休",或"曝光"他人私人言论,以他人的"阴暗"反衬自己的高大;或以自己的社会声望撑腰,蛮横地给他人扣上异类的帽子;甚  相似文献   

9.
北大孔庆东教授常在网上爆出粗口,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吴晓平在节目中以"到底是教授还是野兽"为题进行评论,被孔教授起诉侵害名誉权,2014年12月法院一审判决孔教授败诉。判决书中有段文字指孔教授属于"公众人物",而"公众人物"的人格权益保护应当"克减",孔对社会舆论应有"较高容忍义务"(简称"克减"论)。此论引起舆论反弹,中国政法大学  相似文献   

10.
业界资讯     
《新闻战线》2012,(8):111-112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正式上线7月22日凌晨4时58分,账号"@人民日报"在人民网、新浪网上同步发出第一条微博,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线。许多网民留言,对人民日报开设官方微博表示认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权威声  相似文献   

11.
罗艺漫 《新闻传播》2010,(9):135-135
借着近来强劲的“微博之风”,新浪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中率先提供微博服务,目前新浪微博是中国用户数最大的微博产品,公众人物用户众多是其最大特色。南非世界杯期间。新浪更是乘着微博这股浪潮同时吸引众多体育名人加盟,如黄健翔、李承鹏、韩乔生、董路,其中黄健翔和李承鹏还联手推出了“黄加李泡世界杯”。加强了微博这种新媒体在世界杯期间的报道力度。  相似文献   

12.
微博是个好东西.路见不平自觉转发,有正气;反腐倡廉,有锐气;年轻人的社交平台,有朝气: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才气.不过,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中也有不少坏的习气,比如动辄问候人家爹妈,动辄约架交恶,是戾气;情绪和抱怨泛滥,是怨气——近来还滋生了一种邪气,动辄"因言治罪",动辄玩"文字狱",让很多用微博的人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有太多的"思想者"。他们大到操心国家大事,小到分析床笫之欢。不要误以为这些人都是知识分子,就连说他们是意见领袖,都从其言论找不出一两个可以沉淀的观点。说到底,他们是现代传媒的产物。传媒的特点是高调、煽情。他们便闲置学理,专心修辞。微博更是如此,大V不是冷静的思考者,而是被网民民粹主义的潮流裹挟的一叶扁舟。"微博约架"暴露了公知们的粗鄙,但假装斯文就好吗?  相似文献   

15.
平萍 《中国记者》2012,(9):82-83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示范作用 "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7月22日凌晨4时58分,账号"@人民日报"在人民网、新浪网上同步发出第一条微博,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6.
李彪 《青年记者》2012,(16):66-68
微博盈利模式之困:无法打破的盈利魔咒 很多人利用微博赚到了钱,微博的提供商却一直在发愁怎么赚钱.随着用户的增加、影响力的增大,拥有3亿用户的新浪微博近来加快了商业化进程. 2012年4月,新浪微博广告报价单在网上曝光,从PC端"我的首页"、登录页、推荐话题,到无线端的Wap、手机客户端等位置,都有明确的广告报价.  相似文献   

17.
"牡丹城"微博群是牡丹区在人民微博的微博账号的一个集合,由"中国牡丹城"账号领衔,该区21个乡镇办事处和34个区直单位在人民微博实名亮相,开创了我国县级单位整体在网上开设官方微博群的先河。其中牡丹区云菏小学成为全国第一个村级小学开设的实名微博。牡丹区对微博采取专人维护、统一管理、严格考核制度。要求开设官方微博的单位都应配备专人维护管理,每周至少要更新一次官方微博的内容,对网民在微博中涉及的问题要及时汇报,并通知有关单位回应或处  相似文献   

18.
2012年7月6日,天空晴朗,微风轻抚,神州大地虽然没有红旗飘,但是却有战鼓敲。就在这一天,几个知识名人走到了北京朝阳公园南门口,决定为了自己的主张约架相斗,让嘴巴说不清楚的变成用拳头来说清楚。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的围剿"的后果:两"排"公知,长期"微博"论战,终于意识到微博者,微小之搏斗也。"蜗牛角上争何事?"小小微博,载不下这伟岸的知识牧师们的身躯,于是,干脆走到前台挥拳相向。当思想家们不匮乏拳脚相加的勇气,却缺少理解思想对手之社会内涵的想象力的时候,朝阳公园自然就变成了"中国牧师们"斯文扫地的斗鸡场了。  相似文献   

19.
正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出现使媒体间的竞争近乎白热化,不少媒体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参与竞争,微博成为媒体竞争的新阵地。本文拟以开设官方微博较早的《潇湘晨报》为研究样本,对其开设在新浪网上的官方微博发展现状进行探析,希望能对其他媒体微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潇湘晨报》官方微博的成功因素分析从2009年10月28日《潇湘晨报》开博至今位居新浪媒体微博中的第37位,仔细看来,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独特的"制胜法宝"的。(一)微博发布频率得当  相似文献   

20.
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49亿,平均每三个网民中就有一位使用微博。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有关微博等新媒体传播中的伦理规范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公众人物、公职人员、政府官员、政府机构等这些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由于他们具备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形成一套针对他们的传播伦理规范,而在构建新媒体伦理规范过程中,应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研究层次。要建立起一个新媒体伦理规范建设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一个社会的信仰、文化、习俗、教育等因素来整体把握社会伦理道德状况,其次要重点构建针对公众人物的伦理规范,第三要结合每一种不同的新媒体、新传播形式,创造出不同的具体规范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