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春色满园"是虚写,是想象,"一枝红杏",是实写,是眼前之景。两句虚实相映,以小景传大景,引发读者无穷遐思,让人获得一种审美满足。曹操《观沧海》先是写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是一个铺垫,给后面写大海设置了一个陪衬,"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以神奇的想象写  相似文献   

2.
《观沧海》 [补充注释] 临,到、登上。沧海,大海。山岛,海岛。丰茂,丰满、茂盛。萧瑟(sè),形容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声音。洪波,大浪。涌,汹涌。 [今译] 我向东登上了碣石山顶, 眺望那苍茫大海的壮观。  相似文献   

3.
精彩文题:波澜壮阔的大海,高耸入云的山峰,郁郁葱葱的草地,连绵无边的森林,展翅翱翔的鸟儿……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愉悦,使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美丽的自然,总是给人以各种各样新奇的感觉;美丽的自然,总会惹人浮想联翩。请以"感受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歌传情达意不可或离的艺术手段之一.<致大海>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样都以大海为主要意象,但两者有很大不同.普希金笔下的大海是实写,海子笔下的大海却是虚写.  相似文献   

5.
海的遐思     
曹操曾昂首眺望汹涌奔腾的沧海,慷慨激昂地写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苍劲诗句,令古今诗人叹为观止。出于对大海的向往,一放暑假我便乘车直驱厦门,去观赏我朝思暮想的大海。啊!我终于见到了美丽宜人的大海。蔚蓝的大海,掀开了我的心扉。那纯得醉人的浅蓝,简直让我觉得面前就是一碧如洗的长空。“哗——哗”海浪伴着凉爽的海风,追赶着、嬉戏着,唱着欢快  相似文献   

6.
李明同学问:“老师,《听潮》意思要用“听”来写潮,为什么课文中还用了其他角度写海潮呢?能否换成《赏潮》,或者不用其他角度写海潮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的成功之处在用“听”再现了海的美。从“听”的角度写景,可以描绘出其他角度难以表达的景物。如“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因为是黑夜,视觉是观察不到的,很难描绘。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单一用“听”就不能真实地展现大海从落潮到涨潮过程的全景,用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来写海潮,既是实际情景的必需,又是听觉  相似文献   

7.
针对有人认为"冰心并不是儿童文学作家",本人认为冰心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但她写的不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而是"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且从不是专为儿童写的、借写儿童抒发成人情思、以成人视觉统摄儿童视觉、使用成人语言、这种写法的意义等方面,说明冰心"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写三点水,认识"河"、"湖"、"海"这些含有三点水的字. 2.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去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大海的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并未生活在海滨城市,大海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无形之间拉大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这样的说话设计,潜移默化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能引领学生较快地进入韵文所创设的情境. 这节课,老师就再带你们去海边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3,(A0):65-66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作文要"小"、"真"、"实"。一、作文当求"小"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宇宙万物皆起源于"小",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必须从"小"写起。写事从小事写起,就是从片到段,从段到篇。写人先练写人物的外貌特征,然后有目的地着手练习写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心理等。写人物外貌特征可以就地取材,可以"猜一  相似文献   

10.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一路东进登上碣石山,终于观赏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涛汹涌,海岛上山峰高耸。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吹过,萧瑟之声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翻卷着,呼啸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美文。文章写的是海,是人们看到的浩瀚大海;文章写的是海,是人们看不到的海——心海。文章写出了大海的壮丽,乌云、涛声、激浪、蔚蓝、巨浪……凝结成壮丽的画面,这是人们看到的大海,绚丽无比的大海!大海,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宽广美丽的景象:目光无法穷尽的蓝;大风席卷的巨浪;叩击人们耳膜的涛声;阳光下散射出无边的色彩……作者描绘的大海的生动画面,令人何等心驰神往。这是作者笔下的可见的大海。然而,海的另一面却没有反射到天空,没有反射到人们的眼球里,而是珍藏在人们的心里,同样引起强烈的波澜,那是人们心中的大海,也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12.
话题一滴水与大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冥思苦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它吹没,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几何?怎么会不干呢?"……弟子们都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请认真思考这则故事的寓意,以"滴水与大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提示]材料的内涵包含在释迦牟尼一问一答的话语中。水滴与大海的关系比喻什么?是审题的关键所在。水滴  相似文献   

13.
郭世卿 《云南教育》2015,(Z1):56-57
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更加迷人!接着运用  相似文献   

14.
波澜壮阔的大海,高耸入云的山峦,郁郁葱葱的草地,连绵无边的森林,展翅翱翔的鸟儿……大自然给了我们心灵的享受与视觉的愉悦。美丽的自然,总让人感受无穷;美丽的自然,总惹人浮想联翩。请以“感受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15.
《大海》这篇美文是挪威作家基蓝写的,是一首大海的赞美诗!读这篇作品你的第一感觉肯定是:这位作家一定是长期生活在大海边,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情感,并且十分理解大海的人!的确,挪威是北欧国家.它三面环海.作  相似文献   

16.
<正>三年前,我写过这样一篇教学日志。第一单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照样子用"像"造句。例子为: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结果学生韬写的是: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就像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我毫不犹豫地打了一个大叉,心想:这家伙也太偷懒了吧,居然就把位置换了换。没有想到下课的时候,他跑到我的办公室问我:"老师,这样造句为什么错?"语气中带点生气的味道,感觉不是来问原因的,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难点课文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若欢乐的脉。”与全文最后一句“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用。”二、难点分析大海会唱歌吗?为什么说大海在“咽歌”,大海唱的是什么歌,这是理解这两句话含义的难点所在。三、难点突破文中两次写大海在“唱歌”,是把人的行为特点“赋予”大海,即把大海当做人来描写,这是拟人的写法、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大海在唱歌?大海唱什么歌呢?对于文中这两句话的含义,应当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1.联系海港繁忙景象,来理解“浪花唱着欢乐的政”。教学第2自然段时,宴…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思,教贵有疑"。教学中的疑点,尤其是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产生的疑点,往往能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一位教师在教学《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说大海是鱼儿的家,而说小河是鱼儿的家?"学生认为大海更宽广,鱼儿更多。对这个问题,过去往往教师会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这样写的,没有什么好争论的。这位教师认为:新课改倡导"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既然是学生的问题,不妨就让他们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9.
《听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大海写活了。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海人格化,赋予了大海以人的各种感情;比喻的运用使大海涨潮时的壮观景象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暑假乐翻天     
《家教世界》2009,(Z1):26-29
大海边上七彩叶七岁的儿子终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大海。他对妈妈说:"妈妈,大海不是无边无际的吗?"妈妈说:"是呀!"儿子说:"但我们怎么站在大海的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