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张爱玲的女性思想观念,对张爱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对女性意识在张爱玲作品中的体现做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析了张爱玲小说里的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柯灵《遥寄张爱玲》一文从意识形态视角、时代需要的视角解读张爱玲的评价方式 ,认为柯文深刻体现了“外缘利用论”的批评特色 ,主张回到文学本身 ,回到张爱玲本身 ,承认张爱玲作品的日常性意义与超越性意义的高度统一 ,力争在人性描写的层面上揭示张爱玲创作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其中基督教博爱意识和原罪思想影响着张爱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张爱玲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6.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与中国注重喻说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性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张爱玲小说具有经典化程度高、改编广泛、受众广泛的特点。张爱玲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经典的小说类型,对中国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本文就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以及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坤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144-146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有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儿童时代的保姆何干在张爱玲缺失父爱与母爱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使张爱玲感到了一丝温暖。同时,张爱玲通过何干的口述在《雷峰塔》、《对照记》等作品中构造出了已逝祖母的形象,与家族的先人建立了精神上的联系,略微弥补了亲情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读张爱玲是要选时间的。因为谁都知道,读张爱玲要有足够的心理来承受,所以,很多人怕读张爱玲。但是,我们不怕张爱玲,我们是甘愿坠入她的暗无天日的世界。在深秋里,读张爱玲,有一种很好的氛围。有落叶在飘,你开始感到有点愁,没来由地愁,接着,秋意越来越浓,你悲秋了,你寂寞了。这时,读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创作高峰期是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张爱玲都显示出了她的创作才能,她的作品主要分为散文和小说两类,她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的小说则展现了她的创作天分,很多读者和研究者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视为一类人,市侩、拜金、虚荣,其实张爱玲是一个纯真、轻利、清雅的女子,本文拟从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一一对比得出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华文文学中的地位与贡献,今天看来已经无可争议,回顾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却可谓几度起落,跌宕起伏。张爱玲一涉足文坛就名噪一时,50年代初随着她的出走香港,移居美国,大陆的新一代读者就不再熟识这个名字了。然而,60年代在台湾与海外,张爱玲重又声誉鹊起。80年代,张爱玲终于再次成为大陆文坛的评论热点。在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很独特的一位,因此,有必要对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回顾与总结。           一 张爱玲作品不属于主流文学,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是没有战争,也…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0,(1):157-157
张爱玲手稿近日首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一页五行的张爱玲书信在香港新亚书店第二届古旧图书拍卖会上,被神秘买家以近6万港元拍走,此前志在必得的上海张爱玲专家陈子善只得抱憾而归。张爱玲这页信的底价只有1500港元,但由于张爱玲手稿首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因此吸引了很多华语地区张迷买家。  相似文献   

14.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明显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的影响原因主要是:张爱玲所处时代的背景;张爱玲早年的生活体验;张爱玲与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对张爱玲作品进行研究的学者一开始都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语言艺术、社会文化、心理学等等。张爱玲的小说融合了西方技法的创新应用、对于细节的描写以及精妙比喻与意向的修辞方式。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成就了张爱玲成功的小说世界。本文主要针对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学界关于张爱玲的电影剧本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不久前,国内首都结集出版了张爱玲香港时期的电影剧本,让我们看到张爱玲剧本的全貌。这一时期的电影的创作生态在张爱玲的生命史中是非常特殊的一段,使得这一时期的电影剧本与张爱玲之前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香港的文学生态的勾勒来阐释它对张爱玲电影的影响,其影响表现在类型化创作,笑闹、戏谑、夸张的娱乐精神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张爱玲也渐渐红起来了。四十年代写就的小说在世纪末的人们看来,无疑有了超前的意义。于是乎,内行人纷纷评论,文学史得到更新;就连外行人也来凑热闹,人口一个张爱玲,生生把张爱玲这三个字也说得俗气起来。不过,听说张爱玲虽然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的她却口口声声  相似文献   

19.
时下,只要你步入大小书店,张爱玲小说、散文集、张爱玲传记就会闯入你的视野。读张爱玲、研究张爱玲的人日渐增多。一股“张爱玲热”扑面而来。1943年5月,张爱玲在上海的《紫罗兰》杂志上连载中篇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从这以来,在读者中掀起过三次“张爱玲”热。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奇性的人物,她擅长描写女性,作品擅长关注女性的生存和感情命运,本文探讨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情感和命运悲剧的成因,揭示了张爱玲悲剧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