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淳”,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赫”。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字都有“艹”和“氵”,但它们的书写顺序不同,“落”要先写“艹”,“满”要先写“氵”。学生稍不注意,就把顺序写反了,如果又把其中一个部件写大些,  相似文献   

2.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错别字”在语文概念中有两类,一类是“错字”,即把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写错了,比如,把“真”中的三横写成两横;一类是“别字”.即把同属于一个读音的两个生字用错,如把“成功”,写成“成工”。形象地说.第一种可以称为“缺胳膊少腿”.第二种可以称为“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4.
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需要处理,比如“羽”在上下结构的字中,处于上面时,其中的“钩”要写成“竖”,同样“雨”字处于上面时,第三笔“横折钩”要写成“横折”等等,这类型的问题是书法上的要求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半鲁相请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6,(11):68-69
鲁、曾、暖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南充方言“篾”、“鲰”之义逐条进行训释。“蔑”是小的意思,字又写成“蔑”或者“懱”等。“鲰”是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的意思。字又写成“邹”、“奏”或者“纣”等。  相似文献   

7.
今日,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发现我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批改完作业,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错误率达43.5%。其中,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部件写成了“水”。过后,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使学生对两个字产生了混淆…  相似文献   

8.
教学“竹”字时,经验告诉我学生容易把第五笔“横”写成“横钩”。为防患于未然,我指导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写到第五笔时特意强调这一“横”要写得笔直,丝毫不提“横钩”二字,以防误导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然而,作业收上来仍有学生写错。  相似文献   

9.
“暖”字学生非常容易写错,错的地方也几乎“不谋而合”:把右半边写成“爱”,把左半边写成“目”。学完课文之后,该学习生字了,其中有个环节是在小组内交流难记的字,然后说说自己的好办法。梁昊翔同学的办法真是妙极了:“‘暖’为什么是‘日字旁’呢?‘日’就是太阳的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改写”与“省略”有哪些区别?我觉得很难回答完整,请给予答复。———江苏张老师答:区别有三点。一、意义不同“改写”是把整万、整亿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或用亿作单位的数,这样便于读写;“省略”是把比万或亿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二、方法不同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去掉,后面加一个“万”字或“亿”字就行了。例如:把95000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950000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  相似文献   

11.
朱华贤 《教师博览》2009,(11):10-10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抄写生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她把“卧”字的左半边写成了“颐”字的左半边,即把左框中间部分写成了“口”。教师弯下腰,指着道:“这中间不是一个‘口’呢,它是不封口的,你错了。”学生连忙改了过来。  相似文献   

12.
毛会珍 《辅导员》2011,(23):17-17
一、“虎口拔牙”不可取 记得教学生字“虎”字时.全班很多同学都把第三笔“横钩”写成了“横”.我在班上反复强调了很多次.也要求学生纠正了很多次,可一点效果也没有.照错无误.这可把我急坏了。怎样才能让大家牢牢地记住这个“虎”字,并终身不忘呢?  相似文献   

13.
李言新 《广西教育》2007,(11C):28-28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  相似文献   

14.
“用”字介词结构已经被学者们作了细致的描写和研究,然而现代汉语“用”字介词框架一直未被重视,很多学者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在……上/中/下”、“从……到”等框架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用”字框架到目前并未有人提及,更没有做细致描绘。将“用”字结构纳入“用”字框架之中,在前人对于“用”字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字框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唐帅彬 《文教资料》2011,(36):105-107
敦煌写卷里“日”和“日”二字字形常混淆。即“日”常写成扁形,“日”常写成瘦长形。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书者下笔随意.加之“日”“曰”区别本来不大.所以才混淆的。可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日”“曰”混淆。“日”写成扁形,“日”写成瘦长形是有理据的,甚至是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说“益”     
曾见有人把“益”字除了“皿”以外的上边部分写成了“兴”,虽然只是多了一个笔画,但违了字源,便成了非驴非马的错字。究其因,乃不明原始字义和字形演变过程所致。  相似文献   

17.
今日 ,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 ,发现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 ,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 ,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 ,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 ,然后对学生强调 :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改完作业 ,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 ,错误率达43.5 %。其中 ,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 ,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写成了“水”。过后 ,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 ,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 ,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 ,使学生对两…  相似文献   

18.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19.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可以说“不胜感谢”。“不胜”即非常、十分的意思。但有些人将此写成“不甚感谢”,这显然属于错用,这里不仅仅是用错了字,其实应当是对整个词义的理解有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