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对于档案编研的探索和实践同样永无止境.大编研虽然是老话题,但却常讲常新.笔者对档案编研进行了长期探索,有许多思考和感悟,愿与同行分享. 思考之一,大编研是一种战略定位.首先,思路决定出路,大编研要有大视野.大编研是相对于传统编研工作而言,旨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编研模式,从而将档案编研提升到档案资源开发战略层面来谋划来运筹,档案编研工作的突破和创新,首先,编研理念和思路的突破和创新,有什么样的理念和定位,就有什么样的编研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卜面是笔者亲历的几件小事: 一家报社的领导找到我,诚恳地希望在我们刊物.上发表他们报社一位老编辑的稿子,下再说:"这是一位有30多年新闻龄的老同志,又是部主任,平素忙于编务,写论文,  相似文献   

3.
细节叙述——《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种叙事风格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秀 《新闻界》2009,(2):103-104,117
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以"周时态"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在注重打新闻"第二落点"时逐步建构起了一种笔者称为"细节叙述"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成就了其报道的深度,确保了新闻真实性,凸显了新闻形象性,同时规避了新闻风险,是<三联生活周刊>一种十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档案工作的传统"编研"一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盛行于改革开放之后。这并不等于说.在此之前就无编研工作.就无各种形式的编研成果可言。任何事情,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因此,为叙述方便起见,笔者将历史上类似的工作统一称之为"编研"。中国历史上的编研成果证明,这项工作古已  相似文献   

5.
<正>1985年到1989年,笔者在上海市档案馆编研室供职。当时,编研室负责编辑一份档案文化刊物《档案与历史》,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本刊物的筹备、组稿、编辑工作。当年,为组织稿件,我们这些编辑都曾四处去寻访沪上的许多老先生与各方名家,征集有关档案以及历史故事。曾记得在大伏天里,我寻摸到长寿路长寿里去访问有"补白大王"之誉的老报人郑逸梅先生。在他的那间名为"纸帐铜瓶室"的朝北亭子间里,看到他与许多民国名人的来往信件和手札。可惜的是,虽然我与他老少两人也算谈得投机,郑逸老兴致所  相似文献   

6.
<武氏南俸族谱>是我所见的很值得一读的谱书之一.它不仅外观清秀、版式新颖,而且内容丰深,颇有考究之卓见. 该书执行主修、编修武立光同志是山西省档案战线上一名老档案工作者,副研究馆员,曾相继在太原市档案局(馆)多个职能部门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又两次接受国家档案局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举办的有关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培训以及长达八年之久从事档案编研工作的经历,使其养成了一种认真、严谨的做事风格.  相似文献   

7.
正在古城镇江中山东路上,有一座风格独特、缀满多幅联匾的老式石门楼,醒目地竖立在高大建筑群的"夹缝"中,这就是始建于清代康熙元年(1662)的镇江"唐老一正斋"。其"一正膏"膏药至今仍享有盛誉。"唐老一正斋"的创建距今已350多年,比"同仁堂"还早了整整8年。曾经生意兴隆,名享中外,民间一度有"北有‘同仁堂’做南方人生意,南有‘一正斋’做北方人生意"之说。  相似文献   

8.
《新闻三昧》2012,(11):15
元芳体是网络流行语言风格,其句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在最后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其来源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剧中狄大人常对李元芳说:"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有网友截图总结出狄仁杰的口头禅,而李元芳的回答也固定化,"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今年10月,网友跟风模仿形成了"元芳体"。  相似文献   

9.
以"老"自居的IT老兵们应当早日奋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IT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太高职位,也没有什么权利,所以常常自嘲为"IT老兵"。在实际的采访中,笔者就碰到过很多这种"IT老兵"。在企业中,这些"IT老兵"可能是企业中长期从事IT技术开发或者维护的人员,也可能是一个没有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古代档案工作实践中的实例说明了古代档案管理的一些方法,精辟的将其概括为"采"、"编"、"典"、"阅"四个字,并分别以实例论证说明了这四字的内容、特点,得出现代档案管理方法来源于古代档案管理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十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档案编研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辽宁和全面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历史机遇期,全省档案部门主动出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社会,推出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编研成果,新型档案编研成果不断涌现,我省档案编研工作已经迈人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出版界我认识一位老编审,他平时说话慢悠悠的,做事慢腾腾的,工作上也不例外,选题、组稿、审稿都是慢节奏,总是比别人慢几拍.为此,有人戏称他为"慢编".工作上常常有同事和作者与他着急.老编审不生气,总是乐呵呵地解释:"不急,不急,时间和实践将会验证最终结果."但别看他慢,其生活和工作却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3.
郑立波 《东南传播》2014,(6):182-183
<正>每一块石头都有其特有的生命表征,要想走进石头的世界,必须要对石头心存敬畏并与之对话。而为了更好地展现玉雕作品当中的"生命力",玉雕师们还应进一步加强与玉雕作品的情感沟通,并致力于对玉雕作品"思想"与"形式"相统一的艺术追求。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要想走进石头的世界,必须要对石头心存敬畏并与之对话。在把握好玉石的特性之后,还应通过因材施艺、顺势造型,将玉石最为淳美的一面展现出来。除此之外,玉雕师们还应加强与玉  相似文献   

14.
正"编研一体"即编辑在编中研、在研中编,编以研为基础、研以编为旨归,编研相融相契、互助互促的一种专业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它是纸媒编辑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期刊持续发展的生产力。近年来,笔者在期刊发展方面多有思考与探索。为期刊的持续发展建立强大的专业支撑《中小学管理》这样一个创刊已有27年的品牌期刊,在纸媒大都"日子不好过"且自身发展也面临着诸多  相似文献   

15.
万历野获编》"金瓶梅"条包含了丰富的《金瓶梅》早期流传信息,是《金瓶梅》文献研究的重要出发点。笔者通过梳理《万历野获编》版本系统,认为"金瓶梅"条最早见于钱枋重编的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陈奕禧校阅钞本。此条很可能是钱枋"割裂排缵"、分门类编时窜入,并非《万历野获编》原编原貌,有《顾曲杂言》传承系统作为旁证。但现有文献无法否定沈德符对"金瓶梅"条的著作权,其写作时间应迟至天启、崇祯年间。  相似文献   

16.
期刊,作为一种"中媒",即中速中效传播媒体,100多年来在我国主要是以传导先进文化思想与科学理念为传统的.编辑作为期刊的创编缔构者,从来都是期刊生命的主宰,没有期刊编辑,就没有期刊媒体.没有自主创新、精心诚意编刊的编辑人,期刊就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编辑的人格是期刊传播的道德力量,是期刊风格的核心或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企业报因人员编制等多种原因,都采用采编合一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便利、有利之处:采编合一可以提高、扩大稿件的信息量,可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笔者作为采编合一工作模式下的一名人员,既要采访写稿,还要改稿编版,工作虽然比较幸苦,但是感觉正因为工作量大,接触的面才广,  相似文献   

18.
刘桔 《湖南档案》2014,(6):36-37
笔者近期对高校档案部门编研工作进行调研后发现,高校档案部门的档案编研材料多是传统的档案文件汇编、组织沿革、大事记等,极少有高校统计数据汇编这种材料,可以说高校统计数据汇编被人们忽视了。一、高校统计数据汇编的概念及作用高校统计数据汇编是以数字的形式反映高校综合或某一方面情况的档案编研材料,由高校档案部门依据档案材料编制而成。  相似文献   

19.
“南来盛”,老昆明人心中美好的回忆。不仅因为它的发展曾经与胡志明、周恩来、陈嘉庚等著名人物的名字连在一起,而且因为它的存在和兴旺标志着一类食品的风格和品味,“南来盛”已不只是一个面包店,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从最初的小资情调到最后的怀旧经典,它给每一个享受过其美好时光的昆明人带来了开放的气息和法式的浪漫!  相似文献   

20.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