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1900年初至1901年末,逃身海外的康有为寄寓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槟榔屿一带。其时国内政局风云变幻,顽固派势力日张,维新变法的政令、措施尽遭废弃,而义和团运动及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危难之中。康有为坐困愁城,徒呼负负,其间创作了诗歌147首,后以其居于槟榔屿时的寓所"大庇阁"为名结集,是为《大庇阁诗集》。通过这些诗文,可以分析当时康氏忧愤时局、怀念旧友的内心思想及其情感。  相似文献   

2.
3.
吴坤元是明末清初安徽的女性诗人,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她诗文创作的基础,其所著的《松声阁集》内容多为苦吟哀怨之作,格调较为低沉,在意蕴上显得较为平浅。但作为明末清初女性诗坛繁星中的一颗,她的诗歌作品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女性诗人的创作环境,也有助于理解其创作的源泉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七言律涛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纵观全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邹赛贞是明代安徽的女性诗人,良好的家风成为她诗文创作的基础,其所著的《士斋诗集》题材甚广,内容颇丰。赛贞的诗文议论有度,叙事有法,且赛贞才情兼备,诗文并茂,非一般闺阁诗人所能比拟。后人对此评价颇高。  相似文献   

6.
读湖北诗人任金亭的诗集媛我所爱》,我发现其中既有对过去时光的“苦涩的记忆”(第一辑),也有着神采飞扬的“青春的旋律”(第二辑),更有着对世界灿然似水的“爱我所爱”(第三辑),还有一种诗情诗意的“美的流动”(第四辑)。而在这样一系列主题之中,  相似文献   

7.
《打工的九凤》是朱山坡写的一首关于诗人爱情的诗,但其中写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写了底层边缘人物与文化精英人物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这首诗和朱山坡的诸多小说在精神层面都相互指涉,通过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而这种精神困境在诗人身上具体表现为诗人与现实愈发紧张的关系。诗歌回归人的内心,通过人心灵隐秘地与现实联系着。  相似文献   

8.
提起陕西诗人远村,相信多数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远村在一年之内接连出版了三部诗集——《独守边地》、《回望之鸟》和《方位》,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牧友》百万读者评为全国十佳诗人。同时,他的作品被译至海外,从而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时隔十多年后,诗人远村在做总编之余,出版了几部散文集后推出第四本诗集《浮土与苍生》,再次引起诗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中新兴商人西门庆成为众多女性选择的对象,说明在明代后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商人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成了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商品交换原则更是肆无忌惮地进入两性关系中。新兴的商人积聚钱财,更多的是用来消费享受,表现为现世的当下的享乐主义原则,尤其是对"色"和"性"的享乐。这种享乐主义原则,使人们失去对来世和神灵的敬畏之心,不再有宗教信仰,不再相信因果报应。小说以因果报应为框架,旨在通过对西门庆家族衰亡过程的描述,试图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0.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吕君丽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4):46-49,140
方志辑存的景物诗作品反映了该地的自然风貌、人文状况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情况.景物诗作为一种融含了自然与文化双重意义的诗歌类型,它的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一样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清代巢湖地区地方志中辑存景物诗的分析,揭示景物诗在文学、地理学、史料学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皖江地区方志中辑存的景物诗文作品反映了皖江一带的自然人文状况和文学创作情况,再现了皖江地区的地理历史风貌,通过对它们进行梳理能追溯山川、河流、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轨迹,为皖江地区的环境变迁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13.
[绣荷包]是清代以来遍及全国的时调小曲,各地产生了诸多变体形式。通过对腔段、腔调、节奏型和歌词等音乐本体的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研究,可推断传唱于巢湖地区的[绣荷包]是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辑《小慧集》卷12第38箫香主人小调谱第2首工尺谱所记“湖广调”[绣荷包]最为相似的变体,是迄今所见最能还原其原貌的活态传承的民歌。  相似文献   

14.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存有一座千年的辽代祖州“石房子”,它由7块巨石造成。经实地考察和认真测量,一块顶盖巨石的重量约达32吨。“石房子”位于原祖州城内的山腰台址上,是辽太祖天皇帝庙。笔者就“石房子”的现状、构造、用途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论清代满蒙文大型“分类词典”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年间圣祖敕令编纂了满文单语种大型分类词典——《御制清文鉴》和满蒙合璧的《清文合蒙古鉴》等。至乾隆年间,高宗敕令在这些早期词典基础上扩充类目、修订借词、增加注音等,逐渐规范编成了标音词典——《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此基础上编纂了《御制清文鉴补遗桑抄》、《清文鉴择录》、《选录清文鉴要语》、《清文总汇》、《满汉文鉴》等满汉合璧的大型分类词典,之后合并满蒙合璧词典和满汉合璧标音词典等。编纂了《御制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其后又增加藏文、维文等编成了《四体合璧文鉴》、《御制四体清文鉴》、《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四、五体合璧词典。  相似文献   

16.
服饰与文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服饰描写,对男性的服饰描写则主要落笔在“袍色”上。袍是唐代男性在生活中的主要服饰款式。也是唐代官服的重要形式,后人把唐诗中这种重袍色描写的现象称之为“唐人重服章”。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唐代服色制度确立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唐代士人的信仰维度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兴起于唐代的中国评点文学为背景,援引丰瞻的史籍考证了元代蒙古族文学评点家郝天挺的生平和著述,在此基础上对他的《唐诗鼓吹集注》进行了评介和论述,涉猎的问题包括该著的特点、价值、版刻流传及其影响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明清交替时期,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重大。无论是蒙古、满洲还是沙俄都对黄教以及黄教的圣地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黄教以及黄教圣地西藏的联系中,满洲政权的黄教及西藏政策更具主动性。正是这一积极的姿态使得清初政权有效地利用黄教来扩大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并为它对蒙古各部施加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清廷对西藏以及黄教政策的灵活运用还为清政权统一中国、成为“华夏共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20.
清初统治者沿用了明代的巡按制度。巡按制度对巩固清初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安定民生有着积极影响,但少数巡按御史的不忠不法也不可避免地给巡按制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全面审慎考察巡按制度,利远大于弊,有益于为政治理,然而满汉官僚集团之间的尖锐对立最终导致巡按制度被弃而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