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质的专,也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此书第一卷为主要内容,从字形结构入手,运用上古音为分析手段,对每条训释逐一进行分析、归类,可以揭示其声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声训辨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诂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探求语源的重要方法。但声训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属不属于声训 ,各家看法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认为 ,声训是以声通义这一训诂方法的统称 ,它从古至今都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上古声训、右文说、因声求义说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这正体现了声训从萌芽到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汉代许慎《说解字》中出现的声训是汉语语源学,汉语词义学研究的珍贵材料。《说解字》声训中被释词和训释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同源和异源两种类型。异源关系主要有借音(17例)、异体(34例)、化义(44例)、疑误(58例)等几种形式。这几种情况都未能正确地利用声训探源,系源,是《说解字》声训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比较词源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言文字和印欧语系诸语种中表示“家庭”和“婚姻”的字词的词源或字源进行跨语系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精神观念演变过程中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性,为确立比较文化词源学的理论体系和运用原则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马克冬 《河西学院学报》2008,24(1):80-82,116
广义“因声求义”说是上古的声训、以宋代为主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说的合称。文章从语源学、词族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及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源学、词族学与广义“因声求义”说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6.
按照传统的说法,训治方法分形训、声训、义洲三种。现在的许多侧治学著作和论文都沿袭了这一说法,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另外一些训诸方法、比如周大噗先生《训信学初稿》中就列了第四种训治方法;观境为训;龚国祥先生《训治方法举隅》一文更提出了:以音韵明洲诸,以通假明洲诸,以破读明训治,以方言明训治,以转注明训信,以校勘明训估,以语法明训估等七种方法。考察训治方法的涵义。我们发现…于许多人对训治方法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对训治方法的种类的划分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义训”来说,我们认为把它列入训估…  相似文献   

7.
声训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推求意义的一种训治方法,它要求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声训方法起源很早,先秦典籍正文里经常使用。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说,悦也。”《孟子·胜文公上》:“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群也。”而成书于秦汉之际的训沽学专著《尔雅》,不能不继承前人成果,在主要运用义训方法的同时,使用了声训的方法。根据本人对《尔雅》的分析统计,全书声训共有二百二十来条。《尔雅》中的声训,具体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一…  相似文献   

8.
孙慧明 《现代语文》2006,(4):127-128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量运用了声训。汉代杰出训诂学家郑玄也多用声训。东汉刘熙的《释名》,更是自觉地运用了声训系统探求词语的语源义。宋代又出现“右文说”,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清代训诂学家将声训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并出现一批集大成者。王念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广雅疏证》立足声训考释词义,多有创见,较少有主观臆测,代表了清代声训的高水平。他使声训成为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10.
“三礼”名物训诂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礼”中记载了大量名物,所以从古到今对名物的训释也成为礼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汉代到现代名物训诂的著作层出不穷,所训释名物的角度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因声求义是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前人和时贤在一些训诂学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都局限于具体实践,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其流变。这一方法经历了从声训到右文说再到因声求义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因声求义在清代走向成熟,清代学者利用它在训诂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存在的依据是由于汉语中存在通假字、同源词、联绵词和音转等语言现象。因此,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也就体现在破通假、系联同源词、释联绵词和考证方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说文·女部》声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女部》声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被释词(字)和解释词(字)是同源词(字);在释义里面包含着语源性义素或·在里面包含着同源词;被释字和解释字虽非同源,但在读音和意义上都有相似点;被释字和解释字实际上是异体宇。声训因其主观任意性历来遭到学者的批判,但《说文》中的声训却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因为它多数以同源词(字)为训,或者训释中含有语源性的成分,因而可信度较高,而《说文》的声训对后世的“右文说”、“声义同源”说、“声近义通”说的创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副”、“双”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的量词,都有表示“成对”的意思,同时三者又存在着彼此相异的语义特征。本文着重从词源学和认知学的角度来对三者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对三者语义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拾雅》是清代乾嘉年间学者夏味堂编著的一部重要的续雅之作。虽然在李慈铭、胡朴安、窦秀艳等学者的著作里屡有提及,至今却没有人对它做过任何具体的研究。首先从释义的角度出发,运用传统训诂学的方法,和当代词义学研究当中常用的义位、义素分析法,对《拾雅》中的“良、阳、师、政、尊、圆,君也”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考查,不仅厘清了训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复杂的意义关系,还解决了训诂史上“良”训为“首”又训为“长”等悬而未解的疑案,从而纠正了王念孙和后来的《汉语大字典》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并以此为基础,较深入地论证了《拾雅》在释义上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的考证,认为此书以声音训诂为主要方法以诠释古代汉语虚词系统,全书以声纽系统“七音”划分为十卷,对于一百六十个虚字加以分字编次.通过对“如”、“因”、“以”、“舆”、“终众”、“羌”等条目的考证,认为此书运用声同义近的原则以考察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许多条目破除了千年训诂的疑惑,具有创造意义.因此,《经传释词》以声音训诂训解虚词,是抓住了解释复杂纷纭的古代汉语虚词系统的正确方法,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虚词著作.此书也存在不少瑕疵,如过分信从声训,误以实词解作虚词等等.  相似文献   

16.
建立并逐步完善汉语的声义系统,通过声训联系一组或一批同源词,从而获得共同的概念。声中求义亦即寻找汉语词根。  相似文献   

17.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训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训,一是声训。形训就是所谓“据形求义”,即根据古汉字的形体构造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即之所以能够运用形训是由汉字的形义统一的造字规律决定的。形训也有其局限性:字形只是文字的外在形式,声音才是文字的内在形式。所以,训治不能总拘泥于字形,而应从内在形式——语音方面下功夫。声训就是所谓“因声求义”,即是通过寻求词语的语音联系来探求和解释词义。声训的理论前提是“音近义遗”,但是音近义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种音近义通的原则是不是适合于语言的整个范围呢?因此,本文试…  相似文献   

19.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现行的几种“汉语”教材与初中语文《汉语知识》,对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的划分标准很不一致:“病府座厦房扉”显然应属一类,却划分有异:或“上形下声”,或“外形内声”,或“声占一角”。“超近”属一类,却有的被归为“外形内声”,有的被归为“左形右声”。对“徒宝旗裁胜腾疆寐载颖”也是莫衷一是,或为“声占一角”,或为“形占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