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4题。乡土情结  柯 灵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 ,触景生情 ,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 ,悠邈的时间 ,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 ,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 ,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 ,父亲的眼神 ,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 ,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 ,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 ,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2.
宋淑凤 《林区教学》2013,(11):32-33
诗人涅克拉索夫热爱俄罗斯辽阔的大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祖国大地,"大地"的形象是诗人创作中的最重要部分。其诗歌中对大地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日常活动的背景,构成了一幅幅相当生动的画面,同时也展现了一种永恒的象征意义,那就是"大地母亲"这一《圣经》故事中的象征性意向。基于此,分析诗人多部作品中的"大地"形象,旨在进一步了解诗人创作中的"地母"情结。  相似文献   

3.
上小学的时候,母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所以我常有机会到办公室翻阅各种报刊杂志。我最爱读里面那些优美的诗,并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诗人。在我朗读诗歌的时候,除了母亲,还有一位听众就是隔壁邻  相似文献   

4.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已经走出大山的诗人.开着小轿车回到大山深处。映入诗人眼帘的依旧是童年的景物,渗入诗人心田的还是童年的感觉。诗中描写看到汽车后好奇、胆怯的一群孩童,穿着哥哥的旧表裳,坐在低矮门槛上,手里捧着缺口的饭碗。有的在半山坡上挥舞着父辈递给的羊鞭。这分明就是自己童年生活的再现!紧接着诗人使用了一组极其特殊、极富内质和张力、极其诗化感觉的意象组合:母亲趴在大山背上,压垮了大山;孩子趴在母亲背上,压弯了母亲。而这一切,多像悬崖上的树根,千瘪,裸露,艰难地攀爬,痛苦地延伸。这多像西部世世代代依旧被贫困落后所缠绕(近年又苦于缺水)的人们啊。而山的那边,代表都市明的万家灯火和歌声鼓乐.离他们又是多么遥远,多么陌生。这就是我们不能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万里北疆——大西北![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当今诗坛有个重要动向:乡土诗人正在集结队伍,其宗旨无疑在于与现代诗为主流的新诗潮抗衡。这将是一场新诗艺术的较量。无论怎样,互相交融会是不可避免的结局。现代诗将从乡土诗受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消弭与读者严重阻隔的启发;乡土诗也将会以开放态度吸纳现代诗艺术上的成功经验。“现代乡土诗”  相似文献   

7.
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于1992年出版,这是中国小说史上关于乡土小说的第一部著作。他以世界性的视野对中国乡土小说的定义进行了阈定,指出了乡土小说只有在现代文明和城市的对照下才能显现出来,提出了乡土小说的现代审美特征"三画四彩"。丁帆是一位具有批判眼光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常站在批判、解构的立场上来对待他的批评对象,然而他又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学者,因此,对乡土小说的评价自然处处也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导读》2023,(10):12-13
<正>推荐书目《我们的母亲叫中国》推荐理由这是一本介绍中国的书,也是一曲献给祖国母亲的颂歌。《我们的母亲叫中国》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苏叔阳的力作,也是“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中的一本,通过介绍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科技等相关知识,让读者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傲人之处,从而产生自豪之情。  相似文献   

9.
田间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乡土诗人。田间是以写乡土诗而登上诗坛的。他一步入诗坛就注视着他的家乡扬子江两岸荒芜的乡村和贫苦的农民,成为左翼诗坛上一位最年轻的歌手。纵观田间漫长的创作生涯,他是20世纪诗坛上同中国农民生活时间最长,生活或走访地区最广,创作以农民、乡村、土地为主题作品最多的诗人,他创作了中国20世纪文人创作的最长的表现乡土、表现农民命运的叙事史诗《赶车传》。田间的诗作不仅表现了乡俗民情,而且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田间是一位热情澎湃的歌者,是一位不倦地进行诗歌艺术探索和辛勤革新的诗人。田间对民歌是情有独钟的,他在学习民歌、吸收外国诗歌的特点和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己,追求着一种农民喜闻乐见的诗体形式和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5):118-121
张志民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其历经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在见证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同时也为后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乡土经验、诗歌形式、现实精神、行吟诗篇以及创作上的转型。综合评价张志民的诗歌创作,既可以看到一部关于诗人和诗歌的成长史,同时也能深入认识中国当代诗歌史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甘肃武威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祭》,是一部文学含量浓厚的值得多角度多层面品评的作品。它以写存在写生活为主旨,描绘了腾格里沙漠地区民众生活的风俗长卷,是一部具有教育价值和认识价值的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雪漠的小说世界中重要的审美内容——那就是他浓浓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时代呼唤着每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诗人,去反映在历史的大潮中破浪前进的“四化”航船,去描摹充满了祥瑞和幸福的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大地,去讴歌洋溢着希望和憧憬的中国人民的张张笑脸。诗,要展示时代的雄伟姿态和绚丽色彩;诗,要塑造富有时代声息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写时代的典型感情。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追求的诗人,就要以深邃的历史意识为指导,追踪社会前进的脚步,按照时代的形象塑造诗歌,把时代的诗献给诗的时代。乡土诗就是诗人们从这时代的瀚海中掬起的凝聚着醇厚乡情的闪烁着时代风彩的浪花。新的生活呼唤着乡土诗,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乡土诗。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过:“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母亲教育史。也可以说,一个国家母亲教育的成败,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会产生重要影响。母亲教育是民族素质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始性、长久性基础。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素质危机,与母亲教育危机有很大关系。而母亲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抓好女童的教育。在60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向世人指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童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女子教育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运动中最大的难关。”  相似文献   

14.
贫血症.初学写诗的人最容易犯的一种毛病就是一般化,缺少色彩,不能感人.稿纸铺开,一行一行地写下去,乍看像一首诗,读起来也通顺,但就是味道不足,显得苍白无力.比如一个同学写了一首《母亲》的诗: 啊,母亲,世界上最美丽的是你 最善良的是你 最慈祥的也是你 ……你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你抚养我们成长 我是多么思念你啊!母亲 这首诗严格来说不是诗.它之所以了无诗意,症结有二:一是感情投入不足.诗人可以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绝不能对生活冷漠.  相似文献   

15.
吕虎平将其散文根植于民间的沃土中,并以一种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反观乡土生活,乡土记忆与言说成为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与母亲是吕虎平散文的两大主题,大地是生养我们的民间土壤的代名词,而母亲则有着伦理学和人类学的双重意义,作者对这两个物象进行了热情的讴歌.散文朴素、恬淡,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6.
张峰 《语文知识》2001,(3):17-19
l 台湾诗人舒兰有一首抒写乡乡的绝妙小诗<瓶竹》: 虽然 我生活得很好 而且 仅凭几滴清水虽然在有限的日光中我的枝叶仍能行光合作用虽然根须伸了又伸却总不能触及生我的乡土 这是一首具有高度象征意味,语言凝练,意蕴深沉的好诗。诗人以被从乡土上拔出来插在花瓶中的竹的口吻,写出了以舒兰为代表的远离家乡数十年的台湾同胞的苦闷、向往和追求。全诗文字简洁,意象活泼,状思乡之情委婉而深刻。 诗在艺术上的成功,首先在于 “瓶竹”这一象征性意象的选择和营构,其次便是关联词的巧妙运用。全诗三节十二行,“虽然”这一表转折的关联词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他转变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和对现实态度的一部标志性小说。虽然作品写的是中国的乡土社会但它所以要表达的主题远远超越乡土之上。主人公福贵是苦难的象征,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灾大难之后体悟出;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要想"活着"就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对生命和生活怀有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而活着就是生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味道     
星星姐姐:"上帝无法照顾到每个人,因此他创造了母亲。"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诗人会用最优美的诗赞美母亲,画家会把最动人的画献给母亲。比一比这两篇描写妈妈的文章,看看哪篇最打动你。你也可以试着动笔写一写哦!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一首由漂泊异乡的蒙古族诗人席慕蓉作词、蒙古族作曲家乌兰托嘎作曲的一首如诗如画、可歌可泣的优秀作品。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和结构分析方面出发,来阐述这首歌曲所体现出来的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20.
"家园"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词语,不仅是空间上的居所,更是人们心灵的期盼和归依。随着工业文明的勃兴,乡土村民开始离弃家园奔向城市。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这一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他作为一个离失乡土家园的客居者,在城市中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并落入虎妞的婚姻陷阱,最后彻底走向堕落。不仅离失了乡土的家园,更迷失了精神的家园,对乡土家园精神的怀念交织成我们内心的焦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