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严歌苓是个有责任感的著名旅美作家。她认为作家不该写当代的东西,因为未经不断思考的东西没有深度,所以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以上世纪中国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她的长篇力作《第九个寡妇》讲述的是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在民间的历史事件。小说围绕第九个寡妇王葡萄救公爹的义举展开。拟从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角度探析王葡萄如何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历史时期成为当代文坛第一个快乐的寡妇。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4,(5):159-160
近日,著名作家严歌苓新作《妈阁是座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严歌苓1986年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迄今已出版《第九个寡妇》《白蛇》《扶桑》《赴宴者》《小姨多鹤》《陆犯焉识》等多部长篇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寡妇形象。王葡萄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见证了一段段不安的历史。但在风雨飘摇的历史动荡中,她本着快乐的初心以生命的原始姿态活着;在分不清谁对谁错的年代,她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令人感动;在母性情怀驱动下她对男人们的救赎,使她成为一个传奇。一个王葡萄使得《第九个寡妇》具有了普世情怀,充满了人性、人道主义的深度与广度,并成就了其在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4.
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女性形象,其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物——寡妇王葡萄.故事讲述的是在中国动荡的历史背下,王葡萄以其独特的个性,从容应对苦难,生活得有滋有味.本文对王葡萄的形象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王葡萄的形象和诸多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为视角,从王葡萄形象对男性神话形象的颠覆、对男权意识中心与寡妇话语偏见的解构以及女性性欲的重构等三个部分,来探讨严歌苓文本中对男性中心叙事的消解和在已有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对女性文学的自觉书写。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的作品《第九个寡妇》以女性的视角对革命时期的女性生存状态进行了重新书写,对女性的主体意识,自身的价值、人性进行了剖析,以及女性作为历史中的缺席者对革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鹤和地道的中国女子小环这个形象。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惯于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讲述故事,但《第九个寡妇》却是一部充满鲜活生活气息的暖色调的小说。作者写出了在人性透视下的中国乡间仁义、保守的文化心理特征,同时对充满魅惑力量的雌性尽情讴歌与赞颂。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语文九册11课《田寡妇看瓜》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按传统的分析,认为是田寡妇。陈一飞老师一反传统分析,认为田寡妇“在作品中只是一个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秋生这位翻身农民的典型,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见《小学教学研究》1985年第五期)陈文认为作品是通过秋生这个“翻身农民的典型”,通过描写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歌颂“农村社会的伟大变革”这一重大主题。观点固属新鲜,可惜论据不够有力。比如说:“最爱偷”三个字“饱含着无限的辛酸和苦楚”,是“对万恶的封建剥削制度的有力控诉!”秋生忍气吞  相似文献   

10.
近日,继《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之后,严歌苓再推新作,将目光对准了1942年的上海。这部号称为“上海版辛德勒名单”的长篇小说,以爱情故事h核心,表现抗战年代的小人物命运。《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我”在1939年的上海,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叙述作为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建构的坚固手段,一直以来是以男权话语为中心展开叙述的。女性叙述历史的话语权,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被隐匿的状态。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两部小说,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从个体体验消解革命政治,突出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尊重,以"逃离—隐藏"的叙述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眼中独特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善于刻画人物,尤其女性。在《扶桑》和《第九个寡妇》中,作家通过对人物多维度多侧面的立体刻画,使主人公扶桑和王葡萄身上散发出令人惊艳的凡俗性和神性之美:作为生物性存在,她们生命力惊人;作为女性,她们却缺乏最基本的性别意识认知;而这一切融会在她们凡俗的身躯上却又散发出地母般的神性光芒。扶桑和王葡萄也因之成为作家贡献于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两个独创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蔡婆是《窦娥冤》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是一个精明而贪婪的商人,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糊涂的老年妇女,因此她性格复杂、内涵丰富。由于商人的“重利轻义”,蔡婆与窦娥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从而构成了作品最激烈的戏剧冲突,并直接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刊于《小说时报》第九号的《未亡人语》是一篇被人遗忘的,却又极具现代性的短篇小说。它所塑造的未亡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祥林嫂的晚清形象。此外,它在情节安排、叙事策略、视角选择等方面都具有令人讶异的现代性追求,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鲁迅的《祝福》更具有先锋性。《未亡人语》的重新发掘与阐释,对我们重构近现代文学史叙事,深入探讨晚清文学现代性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还来就菊花”是“还来欣赏菊花”的意思,但是文章通过分析“就”的词义、考证重阳节饮用菊花酒的风俗以及分析整首诗的意思后认为:“还来就菊花”宜理解为“还来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张籍的诗歌《节妇吟》因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在浩瀚如海的唐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回译,对比研究各译本的得与失,以此来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进而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引进回译这一概念有利于拓宽传统翻译教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严可均《全晋文》所辑录的潘岳赋作中,《河阳庭前安石榴赋》窜入了潘尼《安石榴赋》中的文字,《秋菊赋》与《朝菌赋并序》亦出自潘尼之手。至于《寒赋》一则,实为《寡妇赋》中文字。此外,程章灿《先唐赋辑补》所辑潘岳赋三题四则,也存在着误辑或出处纰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14,(2):103-106
九月九日定型为民间传统节日是在西汉初期以前,而使用"重阳"这一节日名称,则是在东汉之后。重阳节包含众多习俗因子,许多因子来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它们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并不断赋予重阳节俗新的文化内涵,使重阳节俗一再演变。  相似文献   

19.
路翎的成名作《饥饿的郭素娥》继承了鲁迅文学精神,即发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民众,面对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及其伦理道德的严酷压迫,仍然不屈服地进行抗争并寻求解放,可以说郭素娥们是祥林嫂们的新生与发展。但是这种对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又是以对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及其礼教秩序的"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底创伤"的忽略为代价的。因而在接受胡风的批评后,路翎的小说对于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也有了更深沉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