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丧仪中的戏曲演出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丧仪时演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丧仪中的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除煞驱邪,以使丧家“清吉”;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相似文献   

2.
信仰民俗是从人类原始信仰中不断传承变异而来的民间思维观念的习俗惯例,是一种精神民俗。《红楼梦》中的信仰民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神道、巫祝、宗教、色彩、服饰纹样、信物中的信仰民俗。可以说,整个《红楼梦》都充满了神秘的东方精神民俗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演剧已构成徽州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着娱人酬神的民俗功能.从徽州的民俗演剧具体分为神灵祭祀演剧、迎神赛会演剧以及节日欢庆演剧三种形态入手,探讨民众凝聚力及热闹性强的戏曲对徽州社会及民俗文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山西戏曲、民歌中出现的部分指示代词进行解释,主要对第一人称、地点指示(这厢、那厢、两厢)进行分类,并列举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祝诅是《诗经》时期先民最普通、最常用的语言巫术行为,先民们为了去祸纳福、逢凶化吉,以祝文、咒文形式,用语言的魅力赞美、诅咒、影响神鬼祖先,并辅之极富想象性质的祭祀、巫术等行为方式来处理和调解人们与神鬼祖先之间的关系,促成人们与其信仰对象——神鬼祖先间的和解、互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了民俗传统的影响。鲁迅作品对于信仰民俗具有双重态度:一方面是作为传统国民性的愚昧落后的方面来进行批判或借之讽刺世事的;另一方面,又因其代表了淳厚、真诚的民风而倍加赞美。用民俗学的方法来审视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某种新的视角,也可增进对信仰民俗的复杂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普通话的推广,扎根于民间的传统戏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挑战。山西戏曲剧种数量从1965年的55种锐减至2003年的28种,其消亡受语音、交通、文化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长期的基层生活经历和课题的调研情况,利用仪式功能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分析了贵州民俗信仰的现状、民俗仪式的正负功能,并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提出促进民族地区民俗信仰和谐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了社会的丰富性,是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见证,并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于民俗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现,而民族心理又是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的语言文学,自然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剐是民俗与古代诗歌、戏曲的关系,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戏曲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城市之一就是山西,这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汉代时期,该城市就已经有木偶与皮影形式的表演,到了北宋时期,"诸宫调"形式出现,之后还有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等形式的艺术,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之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的信对象繁杂,表现形式多样,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民间信仰的自身特点,人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等原因,上海地区祠祭形式的民间信仰总体上趋于衰落,但近年又有复苏的迹象,而散在的民间信仰活动,如巫术,占卜,预兆,禁忌以及祖灵崇拜等现象还时时可见,其社会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民俗传承的滞后性决定了信仰习俗的演变不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上海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应重视其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辰州傩戏的民俗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辰州傩戏是辰州民俗文化的积淀与浓缩,具有敬奉祖先、崇信神灵等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质,具有生、寿、婚、丧等人生礼仪习俗的文化特质,以及犁田插秧、伐木建屋、锄茶收麦等生产习俗的文化特质。总之,辰州傩戏具有深刻丰富的民俗学文化内涵,是系列民俗内容与人音乐舞蹈形式再现出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3.
雩祭是古代大旱时举办的祈雨祭祀活动,伴随着农耕文明而产生,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一镇二乡十二社"雩祭活动是阳城独特地域环境模塑的产物,也是当地百姓努力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其兴起可追溯至清代,传承至今。从生态民俗学角度对山西阳城雩祭进行解读,可以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其在娱人娱神、维系村民关系、满足民众心理诉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岳大帝是国家祀典的正统神祇,由于宋代统治者的提倡,扩布到各地。山西蒲县也不例外,这位正统神祇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民俗文化相结合,逐渐成为当地民众的保护神,享受民间的祭祀,实现了由正统化向地方化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乡村传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在当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民间信仰面临着被挤压,甚至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因此,保护民间信仰资源应该成为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概括而言,提高民间信仰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功能的认识,保护民间信仰的物理空间,保护拆迁居民的社区结构,将是保护城市民间信仰、促进城市民间信仰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认为 ,司命神是文昌宫第四星 ,主督察人命。汉代 ,司命虽为“宫中小神” ,但因其能主宰人之生死 ,神小权大 ,因而地位很高。不仅被纳入国家祀典 ,而且得到民间百姓的普遍信奉。人们不仅在家中别作小屋供奉之 ,出门时也随身携带 ,随时祭祀。说明两汉时期 ,司命神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 ,司命神之地位在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7.
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歌与民俗关系密切,民歌可反映民俗,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粤西雷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极为丰富,涉及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习惯、精神信仰、饮食习俗、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雷州半岛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质。试图透过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这一活动窗口,来探究雷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晋剧艺术整体性推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遭遇瓶颈。“碎片式”的应用方式,可以看作是更深层次的推广,可以和多领域的文化形式结合,是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樊粹庭在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开拓性地促成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的转型,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他推进了豫剧都市化进程,创作和改编了一批豫剧经典剧目,大幅提升了豫剧品位。他确立编导中心制,组织管理新型团队,促成豫剧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现代化,并为豫剧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在图书、报刊、影视及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违反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内容,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损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就如何杜绝此类问题加以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供研究者和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