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萨都剌是元代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他的许多忧国伤时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元朝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极其激烈的一代,宫廷内部、叔侄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刀光剑影,萨诗都有明白的纪实;另一方面,对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被压迫的反抗,又有真挚朴实的反映。从萨诗中可以看出元代政治盛衰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2.
元代回回人萨都剌的诗作具有民族本色,其游历经商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作中亦有对于游的描写,然不同于李白游侠和庄子之游,实质还是近于少数民族的游牧,也即为生计而游,而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诗人,萨都剌的诗作又有着明显的少数民族学作汉人诗的特点。本色与模拟的交融,学效汉族诗人,诗律的尚未成熟,思想感情中的儒家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民族痕迹,这些构成了萨都刺诗歌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诗歌对考察近代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萨都刺诗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穷尽式的系联归纳方法,旨在考求其诗歌用韵系统,为勾勒元代语音发展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独特的体验,孤独意识存在于每个主体的内心之中,并且它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作为少数民族诗人的萨都剌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并将孤独感注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以他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的结合,他用诗歌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在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知音难觅的寂寞也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叹.  相似文献   

5.
萨都剌是元代一位重要的汉文诗歌创作家。长期以来,关于诗人萨都剌的族别归属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尚无定论。本文将从多种角度来证明萨都剌是蒙古族诗人。  相似文献   

6.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其诗风尚"清".萨都剌诗风的形成,与蒙古族尚"白"的民族文化传统关系密切,与诗人的人格追求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其多民族师友尚"清"诗风的影响.萨都剌诗风,是中华多民族文学交融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元代统治者采取优容的宗教政策,使诸宗教得以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在那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出身于答失蛮(穆斯林)之家的萨都剌,与佛教的禅宗、律宗和藏传佛教等名僧及道教的正一派、茅山派等名道士频繁交游酬唱,其中不乏富有诗名的释道名流。其倡和诗章不仅是宗教人士与文士阶层之间交往互动结成密切友谊的颂歌,也是释道二教历史和文化的艺术反映。与此同时,萨都剌在亲密接触僧道的过程中不免受到浸染,其人生志趣和诗歌创作也表现出禅思和道趣。  相似文献   

8.
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也有人说为蒙古族。祖籍西域。元初,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以勋伐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人。有《雁门集》传世,存诗八百余首。在有元一代作家林中,萨都刺以“别开生面”驰骋于诗坛。其诗“流丽清婉”、“风流俊爽”、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诸体俱备”,不仅是元代诗歌中的  相似文献   

9.
笔者旨在考证元代诗人萨都剌的族属问题。援用的佐证材料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蒙元时期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是哈剌鲁等色目部落次第融于蒙古的史实 ,同时又观照到清代诸儒对萨都剌族属的认定 ;其二是萨都剌诗歌创作本身。萨都剌洞悉内情 ,敢于将皇家内部的残酷争斗发为诗歌 ,痛下针砭 ,与其族属蒙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萨都剌妇女题材诗涉及范围广体裁多样,通过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表达了一定的政治见解,表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妇女观和民主主义思想,并“最长于情”,未染道学气,客观上表现了以情抗理的进步倾向。  相似文献   

11.
萨都刺生年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都刺是元代重要的少数民族诗人,其生年问题是元诗研究的一大难题,这一面是因为有关萨都刺的直接可靠资料太少,一面是由于萨龙光在十四卷《雁门集》编注本中掺入许多并不可靠的材料,后人不加考辨就引用,致使萨都刺的生年,出现1272年至1308年的不同说法,前后相差达三十六年。本文在对现行的诸家学说进行详尽辩驳基础上,重新论证萨都刺的生年问题。关于萨都剌的生年,主要有以下八种说法:  相似文献   

12.
"萨岁"是已去世的祖母或先祖母的意思.侗族人民认为,"萨岁"神通广大,能战胜任何敌人和灾害,不仅能保护村寨的安全,而且主宰着人们的祸福,是他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神.文章从祭祀"萨岁"活动中的侗族舞蹈和以"萨岁"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方面分析了"萨岁"对侗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有许许多多忧心农事、关注农民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用写实的笔法来反映农夫所遭受的徭役、赋税、天灾、兵祸之苦,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到中晚唐时,写作悯农题材的诗歌越来越多,诗人从多个角度反映社会问题,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徐灿是清初才女诗社“蕉园诗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她的生活年代跨越明清二朝,经历了明亡清兴的时代剧变,坎坷的身世经历使得她的诗词不管是书写故国之思、故家之恋,还是寄远怀人,惜春闺怨,或是示亲别友、唱和女伴,多在一个“愁”字上凝结,呈现出幽怨凄婉、缠绵多愁的情意色彩。  相似文献   

15.
萨空了的艺术理论集中体现在《科学的艺术概论》中。论著就建立艺术哲学的必要性、艺术和美的一般常识、艺术与社会的关联、新艺术建设的启示、艺术遗产的批判接受及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做了系统阐释,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为从事文艺研究的学者们留下了宝贵的借鉴材料。  相似文献   

16.
传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并非李白所作。这是因为:(一)被目为今云南彝族先民的“天菩萨”,并非为唐玄宗时期的女蛮国人“菩萨蛮”;(二)《湘山野录》的记载不可相信;(三)魏夫人的《菩萨蛮》三首与传为李白之作的《菩萨蛮》毫不相关;(四)词的平仄声律在盛唐时期尚未建立起来,至中唐才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诗歌教学具有认识诗歌文学的独特美感、体会诗歌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揣摩优美意境、欣赏凝练语言等多种价值,整体感知、揣摩意境、品味语言都可以作为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朗读、心临其境、比较揣摩、迁移运用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中,涌现出了大批乡愁诗,在主题、意象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趋同,如其中的一些意象“笛”、“歌”、“云”雾等,本文试就这几个意象做总体上的解读,希望藉此达到对这一类诗歌内蕴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9.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在诗歌上的一个重要表征。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有极其相似的理论基础,在创作风格、语言运用方面英美意象派学习和模仿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开启了一条新英美的现代诗歌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杨至成将军是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侗家人。他是贵州省唯一的开国上将。他长期领导军队的后勤供给保障工作,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之父”。他一生写下100多首诗词。从思想内容看,有回忆战斗历程的,有追怀首长和战友的,有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有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有以事寄情的,有咏物言志而抒发人生感悟的;从艺术特色看,采用了旧体诗词的形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又不失将军诗词的雅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