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家族作家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引发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性别人群的阅读、传播和言说兴趣,其热销和持续发酵,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精神症候。首先,《娘》个人性与普世性相融汇的特质,使得它成了不同读者观照历史、政治以及自身家庭伦理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照亮与作家有着不同生存经历的读者走近历史、探究真相的一盏灯;其次,《娘》提出了如何爱、如何孝顺,以及如何重建家庭伦理的社会问题;此外,《娘》反映了"我"接受现代意识的规训这一深层原因,"我"努力寻求他者认同、终于失效以至返回娘代表的传统意识的过程,是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共同境遇。故而,《娘》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的《公孙九娘》,以受难者的公孙九娘和幸存者莱阳生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构筑全篇,充满悲剧气氛。公孙九娘的形象,反映了平民百姓宁死不屈、呐喊抗争的精神,揭露并批判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反动。  相似文献   

3.
《宦娘》篇之所以能成为《聊斋志异》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于它热情讴歌了情趣相投的知己之爱,更在于宦娘那种为了心爱人的幸福无私援助的精神,至今读来仍给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下妻物语》主演:深田恭子/土屋安娜/宫迫博之标签:"Lo娘"赞歌推荐指数:☆独自前行的轨迹《下妻物语》是一部以"Lo娘"为主人公的电影。Lo娘从外形上看就是成天穿着洋装的女生,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多多少少遇见过。但这部电影并不是给大家普及Lo娘是什么,而是通过这样外化的符号包装下,讲述一个关于兴趣和成长的故事。导演中岛哲也最出名的两部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和《告白》,都描写了残酷的青春。《下妻物语》的主人公桃子,也  相似文献   

5.
作为梨园戏《陈三五娘》祖本的《荔镜记》,在思想内涵方面却深刻于《陈三五娘》。这是因为,《荔镜记》中黄五娘的“姻缘由己”的自由思想、“女嫁男婚,莫论高低”的平等择偶标准,在“陈三五娘”故事的演变过程中,被人为地淡化乃至消解了。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陈三五娘》思想层次降低,虽被闽南人奉为戏曲经典,却并未得到国内现在刊行的各种版本文学史的充分重视。因此,应该根据《荔镜记》来重新改编《陈三五娘》,使之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生命的“复活”与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在表现形式上是两种不同的复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复活含义是不同的,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促成复活的因素上也有不少相同之处。这就是说她们的复活有许多可比之处,这会使我们受到许多启发,去进一步认识两位作家所生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5,(5):41-45
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的迷娘形象,以其身世的神秘独特及其经历的曲折多舛,吸引了时年留日的浪漫派文人田汉。归国之后的田汉将迷娘的故事改写并搬演上了现代中国的剧坛,迷娘一跃而成为了有着中国化特色的眉娘。后来又经历了陈鲤庭、崔嵬等人的改写,由眉娘形象继而衍生出香姐形象。从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里的迷娘到田汉短剧《眉娘》中的眉娘再到陈、崔等人的抗战宣传剧中《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这一形象变迁历程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异域文化场及特殊时代环境对特定文学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把小小说比作百花园中的花朵,那么王永春的《娘心里没啥》,就该是一朵色香味俱全的奇葩,特别值得我们欣赏。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对“新郎新娘”中的“娘”字的理解说法不一:有的理解为“娘亲、母亲”;有的理解为“姑娘”。我认为在这里理解为“姑娘”更确切些。《辞海》:“娘,青年女子的通称。《牡丹亭·肃苑》‘待娘行弄粉调味,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古汉语词典》:“娘,少女。”《新华词典》:“娘,年轻妇女,如渔娘,新娘。”很显然,“娘”字的一个很基本的义项就是指未出嫁的姑娘。毛泽东曾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很多人就把嫁人说成改嫁,娘要嫁人变成娘要改嫁。在这里,实际上也是把“娘”字理解成了“老母亲,老娘亲”,…  相似文献   

10.
保罗·塔法涅尔(Claude-Paul Taffanel,1844-1908),著名的长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法国长笛学派的创始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培养了大批的长笛演奏家,还在作曲方面有造诣,创作了很多流传于世的佳作。塔法涅尔根据法国作曲家托马歌剧《迷娘》进行改编创作的《迷娘幻想曲》,不仅保留了歌剧中部分优美旋律,还增加了大量技巧性变奏,使改编后的《迷娘幻想曲》更加深入人心,充满活力。本文以《迷娘幻想曲》为例,首先介绍塔法涅尔的生评及他的贡献,然后简要介绍《迷娘幻想曲》的创作背景,最后对作品进行音乐语言的分析,力求找出规范的演奏方法和音乐情感处理。并以这首作品为例,在学习和演奏演奏塔法涅尔以歌剧为素材创作的其他几首幻想曲时有所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曲》是语文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标题为"番石榴飘香",它是借用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谈话录。这是一个极富有拉美特色的比喻,香味浓郁,意在昭示本单元内容的文学意蕴与色彩。《迷娘曲》(Mignon)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相似文献   

12.
在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歌德塑造了一位具有传奇而神秘色彩的意大利少女形象——"迷娘",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迷娘为重点分析对象,以歌德小说初稿《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和他修改后发表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为文本,阐释迷娘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外在动因。  相似文献   

13.
山东烟台高级技校针对目前技校学生追求舒适享乐、亲情观念淡薄的特点,举办了人民日报社记者焦波的《俺爹俺娘》大型摄影图片展览,通过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的亲情故事,在学生中开展看《俺爹俺娘》、想俺爹俺娘、孝敬俺爹俺娘的亲情教育活动。  同时,该校结合《俺爹俺娘》图片展,开展了《我心中的俺爹俺娘》征文比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父母、亲近爹娘,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的沟通,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含义。学校不仅号召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养成自强自立的良好习惯,而且鼓励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读了《牡丹亭》,一个热爱青春、渴望爱情、向往自由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少女形象——杜丽娘便跃然脑际,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得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杜丽娘  相似文献   

15.
俺娘的手     
《俺娘的手》创作体会: 我的家并不富裕,家里只有几亩地,全家的生活靠爹在外打工和娘在家种地。为了贴补家用,娘在下地干活劳累之余还养殖了几头猪,希望能攒下更多的钱好供我上学。  相似文献   

16.
《红旗谱》中的女性形象严老奶奶,大责娘、运涛娘、春兰娘、庆儿娘,在反映时代生活环境上具有一定的共性:生活悲苦,婚姻笼罩在穷困的阴影下,个体情感充满苦涩和无奈。春兰、严萍对革命的觉悟和追随,为二十世纪初的农村女性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她们对自由婚恋的向往、追求,反映了正在觉醒的农村女性的呼声,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要求。《红旗谱》在艺术设置上的对称性,凸现了众多女性形象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娘在那片云彩里》是民族女高的一首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本文主要通过《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创作背景、杨母的角色分析、《娘在那片云彩里》音乐分析与演唱、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等四个方面来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专题解释】以本单元中四首外国诗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为例,比较各自选用的意象,联系相应的地域情境,提炼不同的文本意境。在掌握诗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预习任务】1.选取《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意象绘制到地图上的相应国家,通过搜集资料探究《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为何是(1),《致大海》所处的国家为何是(3)。  相似文献   

20.
《娘,我的疯子娘》是一个感人而凄惨的亲情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诗意的修饰,但它却用一种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疼痛和真情打动了我们。文章那种穿透生活、直指人心的至真至切,那种饱含生活原生态的人性光彩,那种真诚淳朴、心性袒露的表达氛围,注定了它将无数次地被读者的泪水擦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