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压力和浮力》一课的教学中,若按教材安排的实验: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管口,向外拔活塞,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效果不很明显。而用马德堡半球进行实验,一般农村小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教学难度较大。我认为教好这课的关键就是如何设计直观教具,通过实验解决“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的难点。本课教材提供的方法是做拔注射器活塞的实验:堵住管口,把注射器分别向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方向拔活塞。实验揭示了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大气压力》这课的教学,主要是靠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思考,练习,从而形成认识,培养能力。然而光靠课本上的两个实验是不够的,需要增加和改进实验内容。这里介绍改进拔注射器活塞的实验。 教材中拔活塞的实验,是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里面的空气被全部挤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针口,往外拉活塞,费很大力也拉不出来。从而推断是大气压力压住了活塞。但这个实验有不足的地方。活塞所受大气压力的方向与拔力的方向相反。“费力”  相似文献   

4.
大气压力实验教材中通过用覆杯和堵住注射器出口拉活塞两个实验,证实大气压力的存在。这两个实验中学生往往产生纸板是大气托起的,而不是压力压住的错觉(学生对压力,有一个方向下的思维定势);活塞拔不出来,学生则认为是“吸”住了。这样学生很难正确解释实验现象,并且与“大气压力”联系起来较为困难。为此,对实验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5.
大气压力实验教材中通过用覆杯和堵住注射器出口拉活塞两个实验,证实大气压力的存在。这两个实验中学生往往产生纸板是大气托起的,而不是压力压住的错觉(学生对压力,有一个方向下的思维定势);活塞拔不出来,学生则认为是“吸”住了。这样学生很难正确解释实验现象,并且与“大气压力”联系起来较为困难。为此,对实验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材第五册对大气压力概念的实验教学安排是先做覆杯和堵住注射器出口拉活塞两个实验,然后在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大气压力概念。笔者认为这样安排有不妥之处:①由于大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不易感知纸板下面和活塞外端的大气;②学生由于对压力认识...  相似文献   

7.
拔注射器的活塞,是教材为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压力所提供的一介实验。这个实验材料易得,操作简单,观象明显,是认识大气压力的一种好方法。正因为这样,教学时,绝大多数教师能组织学生亲手去拔去玩,学生也玩得很有兴趣。 由于在堵住注射器的管口,活塞拔不出来时,学生往往认为不是外面有一种力压住活塞,而是里面有一种力吸住了活塞,因此,讨论“是什幺力压住了活  相似文献   

8.
“大气压力”的实验,往往将注射器管口浸入水中,露出上部,然后抽动活塞,水便随活塞的抽动而进入注射器内。这时教师便问:是什幺力使水进入注射器的?学生会回答是注射器的“吸力”。这样学生对“是大气压力将水压入注射器内”的事实造成误解,并且而后很难纠正。  相似文献   

9.
关于注射器的实验 ,一般的做法是拔注射器的活塞 ,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大气压力。教学中我除了这样做之外 ,另外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一截橡胶管 ,让学生想办法和注射器配合起来实验。学生在探究中 ,有的想出用橡胶管连通两个注射器 ,从两头同时拔活塞 ,抽去管内空气 ,橡皮管会变瘪 ;有的把橡皮管的一头打结 ,另一头套在注射器的出口上 ,然后用手把结合处捏紧 ,再往外拔活塞。学生实验的共同现象是橡胶管会变瘪 ,是什么力压瘪了它呢 ?显然是大气压力。补做的这个实验选材方便、现象直观 ,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大气压力。关于覆杯盛水的实验 ,学生最…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三册《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教材是通过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使活塞拨不出来的实验,来说明大气压力的存在的。由于儿童对“压力”的理解,往往是从直观的习惯性的认识出发,以为只有自上而下的作用力才叫“压力”,所以,对注射器活塞的拔不出来,都认为是活塞是被什么东西“吸”住了或“拉”住了,无论怎么启发,学生也认识不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拔注射器活塞的实验。 将注射器的针口堵严,活塞就难被拔出来了。从而推断是大气压力压住了活塞。在这个实验里,活塞所受大气压力的方向与拔力的方向相反,而且“拔不出”是手的感觉。在仪器不足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人人感知。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时,发给各实验小组一支注射器,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老师告诉同学们:堵住注射器针管出口后,拔注射器活塞时,不要用力过猛,拔起后也不要突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 ,大气压力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2 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逻辑思维等能力。教学重点 :1 大气有压力。2 大气压力的方向。教学难点 :1 感知大气有压力。2 大气压力的方向。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 :注射器、橡皮、试管、试管架、水槽、水、乳酸饮料(如娃娃哈)、针、水杯、方便挂钩、吹塑纸板。演示实验 :三角烧瓶、鹌鹑蛋、蜡纸、镊子、火柴、录音机、“魔术棒”、投影仪、投影图片(空气层图、“半球”图、塑料衣钩漫画图)、地球仪、钩码、橡皮泥、注射器等。教学过程 :一、用…  相似文献   

14.
1.用凡尔皮碗代替马德堡半球 小学自然课本第三册《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做证明大气压力存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实验方法很多,曾经用注射器、马德堡半球、塑料衣钩等做过此实验,虽都可证明大气压力的存在,但效果总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使用马德堡半球做实验,两个半球不容易吻合好,常常漏气,成功率不是百分之百,但作为科学上研究大气压力的壮举,又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注射器的实验,一般的做法是拔注射器的活塞,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大气压力.教学中我除了这样做之外,另外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一截橡胶管,让学生想办法和注射器配合起来实验.学生在探究中,有的想出用橡胶管连通两个注射器,从两头同时拔活塞,抽去管内空气 ,橡皮管会变瘪;有的把橡皮管的一头打结,另一头套在注射器的出口上,然后用手把结合处捏紧,再往外拔活塞.学生实验的共同现象是橡胶管会变瘪,是什么力压瘪了它呢?显然是大气压力.补做的这个实验选材方便、现象直观,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大气压力. 关于覆杯盛水的实验,学生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是水吸住了纸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老师们想出了很多的点子,有把杯子换成剪去底部的饮料瓶的,也有做实验时用剪刀把一次性塑料杯剪破的.我在教学中,通过实验觉得这些点子虽佳,但成功率低.通过思考,我把实验中的杯子换成底部打了小孔的塑料杯,实验时,先用橡皮泥堵住小孔做覆杯盛水实验,成功后去掉橡皮泥,水就会流下来.这样改进实验,取得了对比强烈、成功率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认识大气压力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经典内容,通常教材都会至少安排两个实验,一个是在杯子里注水排气,用纸片盖住杯口,倒扣后杯口的纸片不掉下来,另一个是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样以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且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刘建新  王从戎 《物理教学》2023,(10):23-25+39
文章对利用注射器测量大气压强实验方案中测量大气压力的可操作性问题作了两个方面分析,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实验的可操作性及实验结果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巧妙地把抽象的大气压力变为学生可直接感知的自然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一实验材料:光盘、气球、橡胶塞、塑料杯。制作:在橡胶塞上打一小孔,把气球套在塞子上,固定在光盘的小孔中。(如图)实验方法:先把塑料杯装满水,再把气球放在杯中,用手按住光盘,把杯口倒过来向下,然后移开下面的手。(如图)实验现象:观察到光盘不仅不会掉下来,还看到气球慢慢鼓起来。分析原因:是下面的大气压力向上压住了光盘,大气压力还把气球给“压”鼓了起来。实验二实验材料:50ml注射器针筒、乒乓球、水。实…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大气压力方向的实验中 ,教材采用的方法是 :在一个装满水的杯上盖一张厚一点的纸 (杯中不要气泡 ) ,把杯子倒过来 ,纸不会掉 ,杯里的水不会流出来 ,说明大气有压力。然后把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 ,纸仍然不会掉 ,杯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 ,从而说明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但在实际教学中 ,这个实验不容易做成功 ,既使成功了 ,学生也误认为是水把纸粘住或吸住的结果 ,很难想到是大气压力的结果。为了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 ,使学生能形象直观的感知到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 ,我设计制作了大气压力方向演示器 ,克服了以上…  相似文献   

20.
《大气压力》一课,实验材料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不能充分感知,很难把“吸”和“压”弄明白。根据学生的实际,我选用了杯子(两个,其中一个是一次性塑料杯)和一次性注射器作为主要实验材料。要学生利用杯子通过充分的感知和分析,明白在一吸一呼的实验过程中,包含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杯里的空气和杯外的大气压力相等则相互抵消等科学道理。 1.“你能让杯子罩在嘴上不掉下来吗?” 2.“你是怎样做?”(将杯罩在嘴上,往里吸气后憋住,杯就掉不下来,紧紧地吸在嘴上,用手都很难把它拿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