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吴、蜀两方战略策略上的得失胜负.荆州是三国形成时期政治地理的焦点,赤壁之战后三分荆州的局面以及吴、蜀在战略策略上的胜负得失不仅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更进一步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在三国政治、军事的角逐场上.无时不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展现。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派谁去守华容道这一人事安排上,诸葛亮是颇费心思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诸葛亮深邃的政治目光和高明的用人艺术。  相似文献   

3.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在三国政治、军事的角逐场上,无时不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展现。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派谁去守华容道这一人事安排上,诸葛亮是颇费心思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诸葛亮深邃的政治目光和高明的用人艺术。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的情况。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历史上就有“人才莫盛于三国”之说。在刘备,曹操、孙权属下众多的谋士战将之中,诸葛亮是个极其光辉夺目的人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文化”,都热情讴歌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能运筹椎幄,决胜千  相似文献   

5.
王永强 《教育评论》2013,(1):141-143
本文在系统论的视野下,以史料为依据,对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官学教育与中原社会的关系进行历史考察,重点梳理了处于三国这一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舞台上的中原地区官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社会动乱,劫质现象较其他社会稳定时期较为普遍,被劫持的对象亦较广泛。劫质主要是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三国时期的劫质现象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并且与当时的忠、孝、信等社会伦理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州郡领兵制度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地方军政组织形式,是以中央军事将领兼领地方官,或者以地方官加军号领兵为形式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地主经济,是三国割据鼎立形势在地方政权上的反映,是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军事上分权的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社会礼仪具有与国家礼仪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些社会礼仪行为与国家政治发生了紧密的关系,其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特点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规范社会行为的范畴;某些礼仪具有貌似士礼实乃天子之礼的特点;国家礼法在某些方面开始对社会礼仪进行约束和规范。三国时期礼仪的实践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礼节和仪式都要通过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和落实;二是不仅通过一系列实践行为实现,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小亮 《学周刊C版》2011,(5):200-201
中国、印度、俄罗斯三国有着地缘政治上的联系.三国关系的冷暖对国际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赫鲁晓夫执政后从全球战略眼光出发.对第三世界外交政策作出调整.对中国和印度尤为重视.目的是在对抗美国方面取得优势.竭力维持他在东亚以及南亚的既得利益。但是.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使得三国关系出现重大转折.对中印俄关系乃至整个东亚、南亚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王朗     
三国时期曹魏的高官王朗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物,他在法律、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尤其是他反对恢复肉刑的思想以及反对相术等迷信的朴素唯物论思想,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政党为争取不同阶层的选民,不再刻意宣扬意识形态的对立性,逐渐显现出包容性,意识形态出现了中间化趋势;为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意识形态呈现出生活化趋势;社会转型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使人们不再坚守一种意识形态的号召,在市场化浪潮下,各种竞选公司、民调公司层出不穷,政党出现市场化运作,意识形态出现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墨家、道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修齐治平说。一方面,由于三家政治原则不同,所以对身、家、国三环节的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己的政治学特色:儒家重修身,墨家重齐家,道家(黄老)重治国。另一方面,儒、墨、道三家,都注重政治上身、家、国的一贯性,其途虽殊,其致则一,皆欲实现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4.
在整合的政治化和学社群的理念支配下,20世纪20年代新学社团流派的生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化场效应。比如,学研究会:社与会组织形态的政治理念;创造社与派的人心态的政治态度;新月社:自由与独立兼容并包的政治立场。重新清理和缕析他们在政治化心理影响下聚散组合的化内涵、政治化的学群体意识、独特视域里的生命群体形态,指在还原一种“场的互动结构”里,他们作为学社群个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考察了清代台湾教案中官绅民反教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文中认为,官府反教偏重于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干绅反教在于维护自身民间领导权的需要,民众反教则侧重于个人实际利益的得失与否,由于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等的差异,官绅民在教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在台湾反教斗争中,官、绅、民三者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地方士绅为中坚力量,以广大人民为主力军,以地方官府为保护伞的三位一体的反教格局。  相似文献   

16.
文献回顾表明,国内中国中产阶层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的研究重点仍是概念的界定和阶层的划分,但越来越偏向于这一阶层的消费投资行为和道德等个体特征领域。论文从梳理不同视角下的中国中产阶层定义出发,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研究角度下中产阶层的社会功能、政治态度和消费投资行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有三:一是以人为本,只有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地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是因人施教,只有针对不同的思想状况具体地、深入细致地做工作,才能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寓教于乐,只有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政治合法性是公民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以及具体的感受对现存的政治体系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政治合法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民对该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在政治变迁与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终究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危机问题。合法性危机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国政治系统能否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顺利与否以及政治发展的获得。而作为近代公民实现权利、表达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对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解决以及政治系统的健康发展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1931—1945年)的东北作家文学,存在着"流亡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两支流脉。面对中华民族被欺凌的历史事实,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表现出共同的反帝诉求,但由于他们分别身处不同的政治环境,其反帝表达又有直抒胸臆和隐晦曲折之别。对于五四文学的另一大传统——反封建主题,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的开掘路径也并非一致。在作品的题材处理上,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基于各自的创作语境、阅历心态、政治理解等因素,对于战争、乡土、胡子、工人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角度不同的书写。  相似文献   

20.
从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出发,科学揭示并牢牢地把握住党的建设的主题,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方向,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党的三代领导人为此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