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鲁迅先生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在社会状态”中,“顾及全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二要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3.
一、赋诗言志和断章取义诗词名句是客观存在,是古代诗词创作、欣赏和评论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注视它的存在,不是要“踢开”全篇,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全篇。鲁迅倒是说过:“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极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在四十年前的辩论中有针对性地写这段话,显然是强调评论作品要顾及全篇,知人论世,其方法是科学的,其态度是严肃  相似文献   

4.
一、颂其诗,知其人,论其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应该是文学评论中较早的理论了。鲁迅先生对此也有十分精辟的阐释:“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入选课本的文章有些经过了删改,如《故乡》,编者选取了“寓有诗意”的后半部分,而删去了“我”在北平看戏的两次经历。原文中鲁迅将过去与现在对比,更突出自己对美好童年的无限依恋。所以,鲁迅先生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我与地坛》全篇七节中,所写的人除母亲外,还描写了一群常来地坛的人,如一对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相依来…  相似文献   

6.
一、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时候,要了解作家的性格、生平、时代背景,把作品内容、时代精神与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许多优秀诗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但他的词却没有诗那么出名。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陆词是全部陆游作品中的一部分,舍此不成“全篇”,不见“全人”。在这里,我想就他的词风,谈谈自己的看法。限于水平,很可能说不到点子上去,唯力求“知人论世”,力避“说梦”而已。 风格的形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就客观方面说,它与民族习惯、时代风气和文休  相似文献   

8.
鲁迅指出:“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认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近乎说梦的。”鲁迅的“三个顾及”论文思想,实际就是针对阅读的片面性而发的。这对改善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支离破碎的分析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近乎说梦的。这一通精辟宏论,是鲁迅一九三五年在《“题未定”草》中,针对当时学术理论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研究方法有感而发的。若依据这个观点,那么,我们今天在研究鲁迅本人及其著作时,就应将他的同时代人,特别是他生前知己好友所写的有关回忆和研究他的文章拿来作参考,力求达到“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一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椿公案为人们所熟知。当时有人作文论及陶渊明,认为他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浑身是‘静穆’”。鲁迅先生对此表示异议,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以陶诗《述酒》、《读山海经》等证明陶渊明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为后人经常引用的著名论断:“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 从某种意义上说,《咏荆轲》这首诗的重要性便在于,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淡泊”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我们以为所谓“作者的全人”不仅是指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应包括他的艺术观。对于张弦这样一位以创作态度严谨著称的作家来说,了解他在艺术上的见解和追求,是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那些思想深邃、风格独特之作的一把钥匙。因此,有机会见到张弦同志,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张弦同志告诉我们,他的艺术观是在不断的追求中  相似文献   

12.
阅读课文怎样才能达到透彻而深刻的理解呢?对小学生来说,基本要求是理解字词,读懂每一句话,能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到了这几点要求可以说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了,但还说不上透彻、深刻。因此,还应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段话不是对小学生说的,用鲁迅先生“论文”的要求来要求小  相似文献   

13.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较为确凿。”(鲁迅)  相似文献   

14.
严丽荣 《师道》2009,(10):26-27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鲁迅先生也说,倘要论文,须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一篇好的文章,常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之思”“文本之志”。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作者创作这两篇散文的社会状态分别是这样的:《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正值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鲁迅去世七十多年了,《阿Q正传》的本意,仍一直困惑着人们。鲁迅先生画出阿Q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是“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是“形象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还是告诫人们“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以启蒙国人对民族传统的理性自觉?孰是孰非,按鲁迅先生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果牵强附会,虚悬一个“批判”说,“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诗是“心灵的火焰”,从屈原到李白、杜甫……从郭沫若、闻一多到舒婷、海子……他们的诗无不蕴藏着伟大的抱负和高尚的情操,无不流淌着激越的思想和丰沛的情感。现代诗歌以特有的情感价值取向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广为传诵。我们阅读现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知人论世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相似文献   

18.
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在语文教学中不算是个大问题,但它却是每个语文教师经常接触的问题,因而也不能等闲视之。鲁迅先生曾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是顾及作家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动态,这才较为确凿。”(《题未定草》)教材是前人写的,当今的中学生对作家的生活及其创作时代往往知之甚少,尤其对古代及外国作家及作品的了解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对时代背景和作者作些恰当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我们如果把“介绍”视为一种必不可少、必不可变的教学程式,不管作者风格、文章特征、学生实际,千篇一律地按解题、时代背  相似文献   

19.
文变染乎世情─—研究元代文章的一些想法郭预衡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最好了解历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以便于进行比较。研究一个作家,也要弄清这个作家生活的时代。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论者都以“舍生取义”当作本章的中心论点或主旨,实际上《鱼我所欲也》章根本不是一般的不痛不痒的泛泛的道德说教,相反,它确乎是一篇锋芒毕露的匕首投枪式的声讨檄文。鲁迅先生说:“倘要论之,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分析古人的论著更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