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持续地接触就会引发对文化认同的思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近年来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强调个体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形成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关注文化认同和自尊的关系,强烈安全的民族认同会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文化适应理论则重视个体在文化认同发展中的不同应对策略,如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人口统计学指标、文化差异、父母和同伴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文化认同建构的主要因素。未来对文化认同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理论方面,既要检验已有理论的普适性,又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研究对象,拓展并完善相关理论,体现出理论发展的创新性。在方法方面,应加大纵向研究、跨地区跨民族的对比研究以及质性研究,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文化认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文化认同问题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与高频词汇.各个学科无不借助于认同概念来建立相关的研究,形成了历时性与共时性交杂的认同"概念丛".鉴于这个舶来的关键词在当代的显学地位以及复杂内涵,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之,谱系之,敞开之.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语境中,人们需要的是一个由人类共同价值所导向的全球化,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因而,笔者认为: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一方面,中国文化要积极走出国门,进行文化输出,以减少误读,增进了解,使中国文化发出它应有的声音;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之间需要取长补短,减少敌意,平等对话,加强对于文化多元的认同,以实现全球真正的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认同教育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即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关系;文化认同与诸多深层次矛盾的关系;遵循五大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导向,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必须始终坚持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认同何种文化,对于美国华人来讲是自我身份界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中对于中美文化的界定,探讨美国华裔作家群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都在新的时代重新书写着自身的历史。基于不同的知识立场和情感立场构成不同的历史叙事。如何看待历史,关涉到民族精神的延传、文化复兴和未来发展的路向。价值合理主义的历史叙事即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表征强化着归属感和精神家园感。民族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应以文化认同作为历史叙事的原旨和文化复兴的基点。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教育中,学界一直提倡引入西方文化教育并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与此同时,也无意之中导致中国文化认同意识的缺失。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在英语教育中,强化中国文化认同意识成为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文化认同范式的一些研究,力图从多方位的角度对文化认同做一个分析,以塑造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一些错误思潮的涌动始终干扰着国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也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挑战。首先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涵与认知维度出发,指出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自信实现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从主流文化导向、主体意识激发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自信导向的国民文化认同培育路径,以期为社会公共文化治理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问题在当代中国鲜明凸显,它既是长期社会变革的历史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碰撞的必然表现,彰显了社会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给社会以进步与活力,也为核心价值和主流价值建设提出了挑战,造成文化认同的困惑,增加了文化选择的困难。应当加强对于文化建设中诸多前提性问题的哲学追问,提升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需要,是使高中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尽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文化认同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但效果却不佳。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运用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物质实体和精神意识两个载体,在教学目标制订、课堂导入、课程讲授、课后作业、第二课堂中加强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使其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政治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语言慢慢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而文化认同又是国际关系领域一个重要的议题。一个国家行为体在与其他行为体互动过程中,如何建构文化认同是全球化环境下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则是选取了语言的角度,结合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来讨论语言在建构文化认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新加坡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因而新加坡的身份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文化标本的意义。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新加坡英语文学作为新加坡的主流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表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  相似文献   

15.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民系具有强烈的认同心理,而客家人的这种认同主要表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客家人认同的心理归属与精神纽带,对文化的认同是海内外客家人追求的根本。客家是一个文化群体,文化是客家民系之根。所谓的血缘认同只能是对某一宗族和亲缘关系的认同,并非对整个客家民系的认同,因此客家民系认同的心理基础与本质是文化而非血缘。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传记、随笔,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文化乡愁具体落实在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上,使之成为文化使者,更有了文化“根”的意识。林语堂认为中国古代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向往天国的神学理论为补充的思想结构,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就是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相互往来与尊重。现代文化建设有全面的方针政策,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一致。本文从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论述了建设现代文化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学生道德认同的教育中,中国澳门M小学聚焦于中介行动——学生如何从社会文化情境中"挪用"道德相关的工具/符号的过程,强调各种声音和论述之间的协商和对话。在具体的实践设置中,道德认同教育需要注重符号和工具(尤其是物化的)的价值,强调道德教育叙事中的对话和协商,重视学生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彰显道德谅解和宽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索传统文化与青年的关系,探讨了青年在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尝试性地给出了意见和建议: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以此来增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