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鸡鸣"的诗句:"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诗经·郑风·风雨》)。千百年来,围绕"雄鸡报晓"这一话题,历代诗人创作了立意迥异的咏鸡诗。 一、一叫千门万户开 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刚过去的冬天多雨潮湿,即便入春,天也好像总是阴,雨也是时断时续。下雨的日子常常让我想起的一首诗,就是《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里的诗歌常常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歌词,事实上,这些诗歌当时是歌曲,也是舞曲,所以墨子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既  相似文献   

3.
风雨     
<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它全面展示了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继承了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风雨凄凄,鸡鸣喈(jiē)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chōu)?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诗经·齐风·鸡鸣》一传之主旨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做了大量的训诂考证。以诗论诗之法,意欲推翻占今学者的传统旧说。文章认为,“鸡鸣”一诗不是歌颂“贤妃”和统治阶级君臣的“上朝”诗,而是猎人在黎明会猎前与妻子的对话,形成一首生动活泼的民歌。  相似文献   

5.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诗经·鸡鸣》等篇以来,鸡频繁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形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反映安宁生活。《老子》描写理想的社会生活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相似文献   

6.
从文献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建构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诗经·秦风》作为秦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得到传播。《诗经·秦风》反映了秦礼中的飨礼、田狩、车舆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诗经·秦风》表现了秦地风俗,具有"教训正俗"的意义,反映秦国臣下对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从《诗经·秦风》来看,秦所建构的礼乐制度具有自身特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礼乐制度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谈起词语重叠,人们往往只从语法角度去认识而很少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它。殊不知词语重叠也是一种审美手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诗经》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审美内容,正是与《诗经》中所采用的丰富的审美手法分不开的,词语重叠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九十八篇运用了词语重叠手法。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评价《诗经》运用词语的重叠时指出:“‘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似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口要)(口要)’学草木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他甚至还  相似文献   

8.
一、古典诗词名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7.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10.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离骚》 11.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 名。战国·屈原《卜居》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魏·乐府诗歌《长歌行》 1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相似文献   

9.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中的"布"不是用于物物交换的布帛,也不可能是金属铸造的布币,而应是实物货币之"布"。  相似文献   

11.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拥有"一字不肯放松谨严"的态度非常重要.本文就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牛马嘶",《诗经·卫风·氓》中"蚩蚩"等释注提出质疑,以期同广大教师交流、探讨真义.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诗·小雅·小旻》)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相似文献   

14.
《周礼·地官·媒氏》常常被《诗经》研究引用,借以说明在周代那样的初民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自由而开放,并推断这是《诗经》中大量恋歌产生的社会基础。章则从民俗学出发,考察《诗经》本,指出《周礼·地官·媒氏》恰恰说明周代男女恋爱的不自由,但是“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风俗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男女的心理,从而产生了大量清新可爱的民间恋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较《毛诗故训传》、《诗集传》和《毛诗传笺通释》对《诗经·邶风·静女》首章的诠释,对比性地探讨《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并进一步解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考查《诗经》中绝大部分带有明显忧患感伤色彩的诗篇,爬梳勾勒出其中主要抒写的四组忧患母题及其表征,系统论述了德操·土俗·人格、时局·家国·身世、青春·恋爱·婚姻、亲情·友谊·人道等几组母题在《诗经》时代出现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忧患题材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诗经周南·汉广》第二章“薪”字的探讨,指出《诗集传》的传统说法欠妥。并根据诗歌素材来源不同,论证《诗经幽风·七月》中出现两种历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常来讲 ,我们赏析《诗经》总是特别注意赋比兴的手法以及重章叠句 (也有叫“重章叠唱”的 )的结构方式等等。若论赋的手法 ,《诗经》中有《硕鼠》、《伐檀》之歌 ;若论比兴 ,又有《关雎》、《蒹葭》之属 ;讲到重章叠句 ,也有《黍离》、《采葛》显得更为典型。而高中语文 (试验本 )第三册选择的《〈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着眼点却是如同天籁一般的自然和不事雕琢。一、《卫风·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的民歌 ,它讲述了一个弃妇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以及她的悔恨和决绝。从正常的时间顺序来…  相似文献   

20.
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马冋)》,孔子借用来概括一部《诗经》的意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汉代学者认定《诗经》是孔子亲加删订,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又:“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部《诗经》皆当时仁人君子所作,三百五篇之义皆归于正。正是基于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